益智教育网

考研选什么专业和学校上岸更容易?

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很多考研同学都会有类似的困惑,首先要明确一个核心观点:“容易”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好考的专业。 所谓“容易”,通常指的是报考人数少、竞争压力小、国家线或复试线相对较低、专业课难度不高的专业

考研选什么专业和学校上岸更容易?-图1

选择一个“容易”的专业,也意味着你未来可能要面对就业面窄、薪资待遇一般、发展前景有限的现实,我建议你将“容易”和“适合自己”结合起来考虑。

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为你详细分析哪些专业通常被认为“相对容易”考取,并给出选择建议。

从“竞争压力”角度看:哪些专业相对容易?

我们可以把专业分为两大类:热门/高薪专业传统/基础学科专业,后者因为就业面相对较窄,报考人数会少一些,竞争压力也小一些。

传统基础学科(“冷门”但稳定)

这类专业是考研“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之一,因为它们不考数学(或数学难度低),专业课内容稳定,且很多学校有大量招生名额。

  • 哲学:报考人数常年垫底,国家线是所有学科中最低的之一,适合对哲学有浓厚兴趣,追求稳定,未来想从事研究、编辑、文职等工作的人。
  • 历史学:和哲学类似,不考数学,知识点以记忆为主,适合有历史情怀,未来想从事文博、档案、教育、研究等工作的人。
  • 法学(非法学):这是一个特殊的“热门”与“冷门”结合体。
    • 特点:跨考门槛高(只允许非法学本科生报考),导致本专业考生竞争激烈,但跨考的“大神”相对较少,国家线不低,但相比法学(法学)而言,部分学校的竞争压力稍小,关键是选择一个好学校,很多非政法类院校的法硕(非法学)竞争并不像中国政法大学那么恐怖。
  • 农学:国家线是所有学科中最低的,由于工作环境、社会认知等原因,报考人数不多,但如果你对农业、生命科学有兴趣,或者想曲线救国进入一个不错的大学,农学是很好的选择。
  • 部分理学专业
    •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这些是基础理学,理论性强,就业面相对较窄(主要去研究所、当老师),导致很多考生望而却步,但如果你本科是相关专业,且不排斥继续深造,那么考取一个不错的大学(如一些985/211的非顶尖学科)的机会很大。
    • 地理学、地质学:同样属于小众理学,报考人数不多,学校选择也相对灵活。

专硕中的部分专业(应用导向,更重实践)

专硕的普遍特点是学制短(2-3年)、学费较高、更侧重实践应用,部分专硕因为社会认可度或就业原因,竞争压力小于学硕。

  • 教育硕士(Ed.M):特别是学科教学(思政、历史、地理、生物等)方向,相比热门的学科教学(英语、数学、语文),这些方向的竞争压力小很多,不考数学,对有教师资格证或有志于当老师的同学非常友好。
  • 农业硕士:和学硕的农学类似,但更侧重应用和实践,招生规模大,国家线低,是“上岸”的热门选择。
  • 部分管理类专硕
    • 图书情报硕士:跨考门槛相对较低,不考数学,考管理类联考(数学是初等数学),竞争压力小于会计、审计等。
    • 旅游管理硕士:招生院校和名额相对较少,但整体竞争不大,适合对旅游行业感兴趣的同学。
    • 审计硕士:虽然不考数学,但近年来热度上升,部分名校竞争激烈,需要具体分析。

从“选择策略”角度看:如何让“容易”最大化?

选择专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你的报考策略,一个“冷门”专业,如果报考了顶尖名校的王牌方向,照样很难考,反之,一个“热门”专业,如果选择了一个普通院校的非热门方向,也可能相对容易。

“容易”上岸的黄金法则:城市 > 学校 > 专业

  1. 优先选择“B区”院校

    • 什么是B区? 中国考研分为A区和B区,A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21个省(市),B区包括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个省(区)。
    • 为什么容易? B区院校的国家线比A区低10分左右,这是最直接的优势,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原因,B区院校的报考热度远低于同水平的A区院校,兰州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等211院校,在B区可能比在A区好考很多。
  2. 优先选择“非热门”院校的“王牌”专业

    • 这是一种“错位竞争”策略,你非常喜欢计算机,但直接报考清北华五的计算机难于登天,你可以考虑一些行业特色非常鲜明的211院校,比如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相关)、河海大学(水利相关)、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这些学校的王牌专业可能分数很高,但其计算机等非王牌专业,因为学校整体名气不如顶尖高校,竞争压力会小很多。
  3. 优先选择“新设专业”或“交叉学科”

    • 很多学校为了发展,会开设一些新的交叉学科,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碳中和等,这些专业因为是新设,缺乏历年数据参考,很多考生不敢轻易尝试,而且学校为了招生,可能会适当降低门槛,这属于信息差带来的机会。

给你的具体行动建议

  1. 第一步:自我评估

    • 兴趣:你对什么领域不排斥?考研很苦,没有一点兴趣很难坚持。
    • 能力:你的数学基础怎么样?如果很差,果断避开所有考数学的专业(经管、大部分工科、理学),你的记忆力如何?如果好,历史、哲学、法学等需要大量背诵的专业可能更适合你。
    • 未来规划:你读研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好就业,还是为了做研究,或是仅仅为了一个硕士文凭?目标不同,专业选择天差地别。
  2. 第二步:信息搜集

    • 确定目标区域:想去A区还是B区?想去大城市还是回老家?
    • 初步筛选院校和专业:根据第一步的自我评估,圈定5-10所目标院校,然后去这些学校的研究生院官网,查看近3年的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和报录比。
    • 分析数据:重点关注报录比(报考人数/录取人数)和复试线,报录比越高、复试线越接近国家线的专业,相对就越容易。
  3. 第三步:权衡与决策

    • 不要只看“容易”:结合搜集到的信息,评估这个专业的“容易”是否值得,一个哲学硕士毕业后,可能很难找到高薪工作,你是否能接受?
    • 寻求“最优解”:在“兴趣”、“能力”、“难度”、“前景”这几个维度之间找到一个最适合你的平衡点,一个对教育感兴趣、数学不好、想求稳的同学,B区院校的教育硕士(学科教学-非热门科目)可能就是他的“最优解”。
  • 最“容易”的专业类型:传统基础学科(哲学、历史、农学)、部分专硕(教育硕士、农业硕士、图书情报)、B区院校的王牌或普通专业。
  • 最关键的策略避开热门地区(A区顶尖城市)和热门院校(顶尖985/211)的王牌专业,选择B区、选择非热门院校的普通专业,是成功率最高的策略。
  • 最终忠告:考研是一场信息战和持久战,所谓的“容易”,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搜集、精准的自我定位和科学的选择之上的,祝你成功上岸!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