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科实力雄厚,专业特色鲜明,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X个国家级重点学科,Y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A、B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新增Z个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学科布局持续优化,专业建设方面,设有M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N个省级特色专业,其中C专业通过国际认证,D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学校注重产学研融合,与龙头企业共建E产业学院,打造"专业+行业"的特色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创新实践能力,建有P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年均获Q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学科与专业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上海大学机械工程学科起源于1960年成立的上海工学院,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完整的本硕博培养体系,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学科获得B+评级,位列全国前20%,学科下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多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向:
- 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依托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 精密制造技术:拥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的微纳制造平台;
- 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上汽集团等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在电驱动系统研发方面成果丰硕。
师资队伍与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8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教授/研究员占比超过40%,师资队伍中8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力的教学科研团队。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学院拥有:
- 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材料方向)
- 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现代冶金与材料制备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8个校企联合工程技术中心
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6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2亿元。
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教育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培养方案:
- 课程体系:前两年注重数学、力学、材料等基础课程,后两年分专业方向培养,开设《智能装备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编程》等特色课程;
- 实践环节:设置金工实习(6周)、生产实习(4周)、毕业设计(16周)三级实践体系,学生大二即可进入教授课题组参与科研;
- 国际交流: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等20余所高校建立联合培养项目,每年选派约15%本科生出国交流。
研究生培养推行“导师组”制度,博士生人均发表SCI论文2.5篇,获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比例连续五年超过25%。
学生发展与就业
根据2022年就业质量报告,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去向主要包括:
- 深造:约35%进入国内外名校攻读研究生,其中保研率约15%;
- 就业:主要去向为长三角地区高端制造企业,如上海电气、中国商飞、上汽集团等,平均起薪约12万元/年;
- 创业:近年涌现出多家智能硬件领域的学生创业企业。

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表现突出,近三年获得:
-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4项
-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
-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成绩前三名
行业认可度与校友网络
在长三角制造业领域,上海大学机械毕业生以“动手能力强、工程素养高”著称,知名校友包括:
- 中国商飞C919项目副总设计师
-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总工程师
- 多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创始人
用人单位调查显示,90%的企业对毕业生专业能力表示满意,特别认可其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方面的优势。
报考建议与学习体验
对于有意报考的考生,需要注意:
- 录取分数线通常高于学校提档线20分左右(以2023年上海地区为例,机械类专业最低录取分为542分);
- 学院实行“机械类”大类招生,大二时分流具体专业;
- 建议数学、物理基础扎实,对机械结构、控制系统有兴趣的学生报考。
在校生普遍反映:
- 实验设备更新快,人均仪器设备价值达15万元;
- 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多,大四学生80%参与过实际工程项目;
- 宝山校区工程实训中心面积达2万平方米,配备五轴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备。
上海大学机械专业在保持传统机械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正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对于希望在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的学生来说,这里提供的工程实践机会、行业资源以及地域优势,确实能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选择专业不仅要看学校实力,更要结合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建议考生通过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实地感受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