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如何培养积极态度与成长思维,提升人生格局?

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我们对事物、人、思想或情境所持有的相对稳定和持久的评价、情感和行为倾向,它更偏向于我们的情感和意志层面,是“我怎么样”和“我感觉怎么样”。

如何培养积极态度与成长思维,提升人生格局?-图1

态度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

  1. 认知成分:你对事物的信念和看法。“我相信努力工作是成功的关键。”
  2. 情感成分:你对事物的情绪感受。“我对加班感到厌烦和抵触。”
  3. 行为成分:你对事物的行为倾向或准备采取的行动。“我总是拖延工作,效率低下。”

常见态度类型:

  • 积极态度:乐观、开放、感恩、勇于接受挑战。
  • 消极态度:悲观、封闭、抱怨、畏惧困难。

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我们大脑处理信息、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推理的心理过程,它更偏向于我们的认知和智力层面,是“我怎么样”和“我如何思考”。

思维的几个关键层面:

  1. 思维模式:这是思维的核心框架,最著名的理论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Growth Mindset)“固定型思维模式” (Fixed Mindset)
    • 成长型思维:相信能力、智力和才华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坚持来发展的,面对挑战时,他们会视其为成长的机会。
    • 固定型思维:相信能力是天生的、固定的,他们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会证明自己“不行”。
  2. 思维层次:由专家格雷戈尔·麦肯锡提出,指我们思考问题的“高度”。
    • 环境层:思考“谁/什么”导致了问题?(抱怨外部)
    • 行为层:思考“做了什么”导致了问题?(描述行为)
    • 能力层:思考“为什么/如何”导致了问题?(分析能力)
    • 价值观层:思考“什么最重要”导致了问题?(审视信念)
    • 身份层:思考“我是谁”导致了问题?(探寻身份认同)
    • 更高的层次能带来更根本的解决方案和更深刻的改变。
  3. 思维方式
    • 批判性思维: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推理,形成独立判断。
    • 系统性思维: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看待问题。
    • 第一性原理思维:打破常规,回归事物最基本的公理,然后向上推导。

“态度”与“思维”的关系:相互塑造,互为因果

态度和思维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循环系统。

思维决定态度

  • 思维模式是态度的“操作系统”,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面对失败时,他的思维是“这次失败让我学到了什么,下次如何改进?”,这种思维会催生出积极、坚韧的态度。
  • 反之,一个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他的思维是“我果然不行,我太差劲了”,这种思维会直接导致沮丧、放弃的消极态度。

态度影响思维

  • 态度是思维的“滤镜”,一个持有积极态度的人,更容易看到机会和解决方案,他的思维会更开阔、更具建设性,这就是所谓的“吸引力法则”或“证实性偏见”——我们倾向于寻找和相信那些能证实我们既有态度的信息。
  • 一个持有消极态度的人,更容易看到问题和障碍,他的思维会变得狭隘、充满防御性,甚至陷入负面思维的死循环。

简单比喻:

  • 思维是你手中的地图和导航系统,它决定你选择哪条路,如何规划路线。
  • 态度是你开车时的心情和油门,它决定你是一路欣赏风景、充满激情地前进,还是抱怨路况、频繁踩刹车。

没有好的思维(地图),态度再好也可能迷路;没有好的态度(动力),再好的思维也无法带你到达终点。


如何培养积极的思维和态度?

既然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进行双向强化。

培养积极的思维

  1. 拥抱成长型思维模式

    • 把“我做不到”换成“我暂时还做不到”
    • 把挑战看作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对你能力的审判。
    • 从他人的成功中学习,而不是感到威胁。
  2. 提升思维层次

    • 遇到问题时,不要只停留在“谁的责任”或“我做了什么”的层面。
    • 不断追问自己:“这背后反映了我的什么信念?”“我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行为层和能力层,逐步深入到价值观和身份层。
  3. 练习批判性和系统性思维

    • 对接收到的信息多问“为什么?”。
    • 尝试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培养积极的态度

  1. 练习感恩

    每天记录三件值得感恩的小事,这能将你的注意力从“缺失”转移到“拥有”,从根本上改变你的情感基调。

  2. 改变关注点

    主动关注生活中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消极的一面,就像调整收音机的频率,你选择接收哪个频道,就决定了你听到的内容。

  3. 使用积极的自我对话

    注意你内心的声音,当它开始批评你时,像一个朋友一样鼓励自己,用“我正在进步”代替“我总是搞砸”。

  4. 采取行动,哪怕是很小的一步

    态度可以通过行动来塑造,当你感到沮丧时,强迫自己去完成一件小事,比如整理房间、出去散步,行动本身会带来成就感,从而改善态度。

思维是“软件”,态度是“硬件”。 一个强大的思维系统(成长型、高维度)能驱动一个积极的态度(乐观、坚韧),而一个积极的态度又能反过来为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动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无法控制所有发生的事情(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思维去解读它,并由此塑造出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它,这,正是我们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的终极钥匙。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