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打开思路,挑战常规,尽情联想,请放松心态,享受思考的乐趣。

第一部分:经典词语联想
这类训练旨在打破思维定势,寻找事物之间意想不到的联系。 请尽可能多地列出“回形针”的用途。**
(训练要点:不要只局限于“夹文件”这个功能,思考它在不同场景、不同身份人手中的用处。)
思路引导:
- 基本功能: 夹文件、纸张、钱、照片。
- 工具类: 当牙签、掏耳朵、做简易小螺丝、撬开电池盖、天线、手机支架。
- 材料/艺术类: 做项链、手链、耳环、雕塑、钥匙扣、天线、天线、天线(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书签、玩具零件。
- 生活类: 别在衣服上做装饰、别住松了的扣子、固定耳机线、打开SIM卡托。
- 紧急情况: 别住伤口止血(紧急情况下)、当鱼钩、开锁(非常规)、固定骨折的肢体(简易夹板)。
- 象征/隐喻: 象征“连接”、象征“小事物有大作用”、象征“思维的束缚与突破”。
第二部分:非常规用途
这类训练要求你将一个不相关的物体引入一个特定的场景,考验你的联想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用一块砖头和一瓶水,让你在炎热的沙漠中存活下来?**
(训练要点:砖头和水都有哪些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如何利用这些特性来应对“炎热”和“缺水”的困境?)
思路引导:
- 利用砖头:
- 遮阳: 把砖头立起来或平铺在头顶上,搭建一个简易的遮阳棚。
- 反光: 把砖头磨光(虽然困难,但理论上可行),用它的反光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
- 工具: 用砖头坚硬的棱角来挖掘沙地,寻找可能的水源或建造庇护所。
- 武器: 防御动物或发出响声吸引救援。
- 砝码: 在制作陷阱或固定物品时使用。
- 利用水:
- 饮用: 最直接的方法。
- 降温: 浇在头上、衣服上,物理降温。
- 反光: 将水倒在布或塑料片上,形成凹面镜,反射阳光生火(这是关键!)。
- 湿润口鼻: 湿润毛巾捂住口鼻,减少水分蒸发。
- 两者结合:
- 制作蒸发制冷器: 将水倒在砖头上,利用砖头的多孔结构,水分蒸发会带走大量热量,让砖头表面变得冰凉,可以贴在皮肤上降温。
- 标记位置: 用水在砖头上写字,留下求救信息。
第三部分:问题解决与重构
这类训练要求你从一个看似无解或荒谬的问题出发,通过重新定义问题或转换视角来寻找解决方案。 如何让一个房间里的空气变得更少?**
(训练要点:空气少意味着什么?是密度变大?还是空间变小?或者可以从“空气”本身入手?)
思路引导:
- 物理压缩: 用真空泵抽走空气,制造真空。
- 降温: 降低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水滴,空气的“含量”减少了。
- 化学方法: 点燃蜡烛,消耗掉一部分氧气(虽然会生成二氧化碳,但总体分子数可能减少)。
- 重新定义“房间”:
- 缩小空间: 在房间里放一个更大的密封箱子,把人关进箱子里,相对于人而言,活动空间里的空气变少了。
- 改变参照物: 让房间里的人(或动物)呼吸,他们吸入的空气就减少了。
- 增加物质: 往房间里灌满水、沙子、泡沫等物质,将空气排挤出去,空气自然就变少了。
- 哲学/概念层面: 让房间里的人屏住呼吸,或者通过冥想等方式,让他“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
第四部分:想象与创造
这类训练激发你的想象力,要求你构建不存在的场景或事物。 如果人类可以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训练要点:从个人、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维度去推演。)
思路引导:
- 个人层面:
- 饮食革命: 人们不再需要一日三餐,只需要“晒太阳”就能补充能量,食物变成了一种奢侈品和社交方式(美食家”依然存在)。
- 外貌变化: 皮肤可能需要进化出更强的光合作用能力,肤色可能变得更深,或者出现绿色斑点,头发可能变成叶状。
- 生活方式: “日光浴”变成了最重要的活动,人们会争夺阳光充足的地区,高楼大厦的设计会围绕如何最大化采光。
- 社会层面:
- 经济结构: 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会大幅萎缩,与“光”相关的产业(如防晒、采光设备、人造光源)会成为支柱产业,贫富差距可能取决于居住地的日照时长。
- 城市规划: 城市会向赤道附近迁移,或者出现巨大的“阳光农场”和“阴影区”,建筑风格会完全改变。
- 工作与休息: 工作时间可能调整为夜晚,因为白天需要“进食”(晒太阳),睡眠时间可能减少或改变。
- 文化与哲学层面:
- 新的审美观: “白皙”可能不再是美的标准,健康的光合作用能力成为美的标志。
- 新的疾病: 可能会出现“光照不足症”、“光灼伤”等。
- 宗教与信仰: 可能会出现崇拜太阳的新宗教。
- 环境层面:
- 能源危机缓解: 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大大降低。
- 气候变化: 大量人类进行光合作用,理论上会消耗更多二氧化碳,可能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但城市扩张和人口集中也可能带来其他环境问题。
第五部分:挑战假设
这类训练旨在识别并打破问题中隐藏的、未经审视的假设。 请设计一个“永不漏水的杯子”。**
(训练要点:这个问题隐藏了哪些假设?“杯子”一定是硬的、有底的、用特定材料做的吗?“水”一定是液态的吗?“漏”的定义是什么?)
思路引导:
- 挑战“杯子”的形态:
- 软质容器: 设计一个由特殊材料制成的软胶囊,需要时挤压它,水从开口流出,不用时捏紧就“不漏”。
- 无底设计: 杯子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底”,而是像漏斗一样,通过一个阀门控制水流,阀门关上,水就“装”在里面,打开就流出。
- 非容器设计: 设计一个“吸水棒”,你需要喝水时,把它插入水源,吸饱水后拿出来喝完,它本身不“装”水,自然不漏。
- 挑战“水”的状态:
- 固态: 把水做成冰块,放在一个隔热杯里,它“永不漏水”(直到它融化)。
- 气态: 将水制成水蒸气,加压储存在瓶子里,使用时释放出来冷却成水。
- 挑战“漏”的定义:
- 智能杯子: 杯子内置传感器,当检测到倾斜角度过大或有人试图偷喝时,杯底会自动封闭或水变成凝胶状。
- 概念性杯子: “杯子”本身只是一个概念,水通过意念直接传输到你的嘴里(科幻思维)。
如何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小贴士
- 延迟评判: 在头脑风暴阶段,不要对自己或他人的想法做任何批判(“这个不行”、“太蠢了”),先追求“数量”,再筛选“质量”。
- 追求数量: 产生越多想法越好,即使它们看起来很疯狂,数量往往能带来质量。
- 鼓励联想: 大胆地进行跳跃式联想,把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
- 组合与改进: 把一个想法作为基础,进行修改、组合、延伸,产生新的想法。
- 转换视角: 尝试从不同的人、动物、物体的角度看待问题,如果我是蚂蚁、外星人、一个孩子,我会怎么想? 能帮助你打开思路,享受思维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