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反应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输液反应

定义与概述
- 是什么: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由致热源、药物、杂质、液体温度、浓度、速度等因素引起的一系列非治疗性不良反应的总称。
- 核心:是机体对输入液体或输液过程的异常反应。
- 特点:起病急,变化快,需要立即识别和处理。
主要分类及特点
-
急性过敏反应
- 机制:I型速发型超敏反应,由IgE介导。
- 常见药物:
- 抗生素(青霉素类最常见,头孢、奎诺酮类等)
- 生物制剂(如血液制品、疫苗)
- 中药注射液
- 化疗药物
- 临床表现:
- 轻度:皮肤瘙痒、荨麻疹(风团)、红斑、局部或全身皮疹。
- 中度:伴有眼睑、口唇、舌部水肿;声音嘶哑;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腹痛、腹泻。
- 重度(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 呼吸系统: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导致窒息、严重呼吸困难。
- 循环系统:血压急剧下降(休克状态),心率增快,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
- 神经系统:头晕、眼花、烦躁不安,甚至意识丧失、抽搐。
- 处理原则:
- 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和液体,保留静脉通路。
- 首选药物:肾上腺素(0.1-0.5mg,肌内注射,必要时重复)。
- 抗过敏:静推地塞米松或异丙嗪。
-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 升压、抗休克:快速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
- 心肺复苏:如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
-
发热反应
- 机制:内毒素、致热源、药物杂质等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
- 常见原因:
- 输液器、药物、液体被致热源(如细菌内毒素)污染。
- 药物本身或其降解产物有致热作用。
- 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
- 临床表现:
- 寒战、高热:体温骤升,可达40℃以上。
- 全身不适:头痛、恶心、呕吐、脉快。
- 无皮疹、无呼吸困难(可与过敏反应鉴别)。
- 处理原则:
- 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保留液体和输液器送检。
- 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
- 药物降温:遵医嘱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氨基比林、对乙酰氨基酚)。
- 对症支持:补液、注意保暖。
-
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
- 机制:输液速度过快或输入液体过多,导致心脏前负荷急剧增加,超过心脏代偿能力。
- 高危人群:心功能不全、老年人、婴幼儿、肺水肿患者。
- 临床表现:
- 早期: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 典型: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淋漓、两肺布满湿啰音。
- 危重:严重缺氧,休克甚至死亡。
- 处理原则:
- 立即停止输液,让患者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
- 高流量吸氧,并在湿化瓶中加入20%-30%的酒精,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 镇静:遵医嘱使用吗啡。
- 利尿:快速利尿,如呋塞米(速尿)静推。
- 强心、扩血管:如使用西地兰、硝普钠等。
-
空气栓塞
- 机制:空气随输液进入静脉,形成栓子堵塞肺动脉入口,导致急性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
- 常见原因:
- 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
- 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看守。
- 导管连接不紧密。
- 临床表现:
- 突发性:剧烈呛咳、胸痛、呼吸困难、发绀。
- 听诊:心前区可闻及“水轮样”杂音。
- 危重:严重者可导致昏迷、抽搐、死亡。
- 处理原则:
- 立即夹闭输液管,防止更多空气进入。
- 左侧卧头低足高位:此体位可使肺动脉处于高位,空气积聚在右心室尖,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并随心脏搏动将空气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
- 高流量吸氧。
- 遵医嘱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地塞米松减轻脑水肿。
-
静脉炎
- 机制: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或无菌操作不严,导致静脉壁化学性或细菌性炎症。
- 临床表现:
-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 局部红、肿、热、痛。
- 严重者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 处理原则:
- 立即停止在患肢输液。
- 局部处理:
- 抬高患肢,制动。
- 用50%硫酸镁或95%酒精湿热敷。
- 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等药物。
- 严重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
其他反应
- 药物外渗:
- 表现:穿刺部位局部肿胀、疼痛、皮肤发白。
- 处理:立即停止输液,回抽少量药液,更换部位,根据药物性质进行冷敷或热敷,使用特定解毒剂(如化疗药物外渗用解毒剂)。
- 液体外渗:
- 表现:同药物外渗,但无化学性损伤。
- 处理:停止输液,更换部位,局部湿敷。
- 枸橼酸钠中毒:大量输血时,枸橼酸钠未能及时代谢,导致低钙血症。
- 表现:手足抽搐、出血倾向、血压下降。
- 处理:补钙(如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
- 药物外渗:
通用处理流程
- 第一步:立即识别与停止
- 一旦怀疑输液反应,立即停止输液。
- 更换输液器及液体(保留原液体和输液器以备送检)。
- 保留静脉通路,必要时用生理盐水维持,以便给药。
- 第二步:评估与判断
- 快速评估生命体征: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意识状态。
- 判断反应类型:根据临床表现(有无皮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肺部啰音等)初步判断是过敏、发热、肺水肿还是空气栓塞。
- 第三步:对症支持治疗
- 体位:休克取平卧位,肺水肿取端坐位,空气栓塞取左侧卧头低足高位。
- 吸氧:高流量吸氧。
- 遵医嘱用药:根据反应类型给予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利尿剂、解热药等。
- 心电监护: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 第四步:记录与报告
- 详细记录:反应发生时间、症状、处理措施及患者情况。
- 及时报告:立即报告医生和护士长。
- 保留证据:将剩余液体、输液器、注射器等物品封存,送检。
预防措施
- 严格遵守查对制度:严格执行“三查八对”。
- 保证液体质量:
- 检查药液、输液包装的有效期和完整性。
- 现配现用,避免长时间放置。
- 输液前仔细观察药液是否浑浊、沉淀、絮状物。
- 规范操作流程:
-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 彻底排尽输液管内空气。
- 选择粗直、弹性好、避开关节的静脉。
- 妥善固定,防止针头移位、脱出。
- 控制输液速度与量:
- 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滴速。
- 对心、肺、肾功能不全及老年、儿童患者,尤其要控制滴速和输液总量。
- 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
- 加强宣教与监护:
- 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自行调节滴速。
-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倾听主诉。
- 对高危药物(如抗生素、中药制剂、化疗药)的首次使用,应加强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