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经典七言律诗,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游湖的喜悦之情,以下是一些背诵这首诗的方法:
1、理解诗意
了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当时他游览西湖,被早春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写下此诗。
逐句解析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点明了诗人的观察位置和西湖的早春特征。“孤山寺北”和“贾亭西”是两个具体的地点,“水面初平”说明湖水刚刚开始上涨,与堤岸齐平,“云脚低”则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天空中云朵低垂的景象。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人通过“早莺争暖树”和“新燕啄春泥”这两个生动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几处”“谁家”的使用,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无处不在。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描写了西湖边繁花盛开、绿草如茵的景象。“乱花渐欲迷人眼”突出了花朵的繁多和艳丽,“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写出了春草的嫩绿和短小。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湖东白沙堤的喜爱之情,“行不足”说明诗人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

2、划分节奏
按音节划分: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可以按照“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奏来划分。“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样的划分有助于把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根据意义单位划分: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将诗句按照意义单位进行划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以分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样划分更符合诗句的意义表达。
3、反复诵读
听朗诵音频:可以通过听专业的朗诵音频,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模仿朗诵者的语音、语调、语速,进行跟读练习。
大声朗读: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大声朗读这首诗,可以在早晨、晚上或者课间休息时进行,朗读时要注意发音准确、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背诵练习:在朗读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背诵练习,可以先背一句,再背下一句,然后将两句连起来背,逐渐增加背诵的句子数量,直到能够完整地背诵整首诗。
4、联想记忆
想象画面:在脑海中构建出西湖早春的画面,将诗句与画面一一对应起来,想象孤山寺和贾亭的位置,看到水面上的倒影和低垂的云朵,听到早莺的啼叫和新燕的呢喃,闻到花香和青草的气息等。
联系生活实际:将诗中的景物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联想到自己在春天去公园游玩时看到的景象,或者回忆家乡的春天景色等,这样可以让诗句更加贴近生活,便于记忆。
5、默写巩固
默写诗句:在背诵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默写练习,准备好纸和笔,将背诵的诗句默写下来,默写时要注意书写规范、字迹工整。
检查纠错:默写完成后,对照原文进行检查,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进行纠正,分析错误的原因,是字形写错还是诗句记错,以便下次改正。
6、使用记忆技巧
首字串联法:提取每句诗的第一个字,组成一句话或一个故事,帮助记忆。“孤山面水乱花浅草爱绿”,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孤山上看着水面上乱花飘落、浅草摇曳,心中充满了对绿色的爱意。
口诀记忆法:编一个口诀来帮助记忆。“孤贾水云莺燕花草爱绿”,通过反复念这个口诀,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钱塘湖春行》全诗如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相关问答FAQs
问:白居易创作《钱塘湖春行》的背景是什么?
答:白居易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七月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825年(宝历元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当时他游览西湖,被早春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写下此诗。
问:《钱塘湖春行》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
答:诗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通过描写早莺争抢暖树和新燕啄泥筑巢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描绘了西湖边繁花盛开、绿草如茵的景象,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色的喜爱。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背诵《钱塘湖春行》的效率和准确性,也能更好地领略到诗中蕴含的自然之美和诗人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