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形策和马原哪个更简单?考研党该怎么选?

在大学思政课程体系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形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马原”)是两门核心必修课,许多学生在选择学习顺序或备考时都会关注“哪门课更简单”这一问题。“简单”与否取决于学科性质、知识逻辑、个人思维方式及学习目标等多重因素,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从课程特点、知识结构、考核方式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

形策和马原哪个更简单?考研党该怎么选?-图1

从学科性质与知识逻辑来看,马原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学科,以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强调对世界本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抽象思辨,其核心概念如“物质”“意识”“剩余价值”“阶级斗争”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理论深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要求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等哲学范畴,政治经济学部分需通过分析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逻辑,这些内容环环相扣,理论体系严密,若缺乏对基本概念的准确把握,容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相比之下,形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聚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更贴近中国实际、历史与现实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其知识点多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阐释,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这些内容与历史事件、社会热点、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学生可通过新闻、时政报道等渠道获得直观认知,理解门槛相对较低,且知识模块之间独立性较强,即使个别章节掌握不牢固,也不至于影响整体学习。

从知识结构与记忆负担角度分析,马原的知识体系呈“金字塔”结构,底层是抽象的哲学原理,中层是政治经济学分析,顶层是科学社会主义结论,每一层都需要扎实的基础支撑,不理解“劳动二重性”就无法掌握“剩余价值生产”,不熟悉“唯物史观”就难以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要求学生必须循序渐进,避免死记硬背,否则容易混淆概念、张冠李戴,形策的知识结构则更像“拼图”,每个历史时期、每个理论成果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如“毛泽东思想”主要围绕革命和建设展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学生可根据兴趣或时政热点选择性深入学习,且多数知识点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呈现,记忆时更侧重理解和梳理脉络,而非机械背诵,学习“全面深化改革”时,只需明确“背景—目标—内容—意义”这一主线,即可掌握核心要点,无需像马原那样进行复杂的逻辑推演。

从考核方式与应试难度来看,马原的考试通常侧重对理论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尤其是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等题型,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案例阐释哲学观点或经济规律,对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给出一段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材料,要求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其影响,这既需要准确原理原理,又需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形策的考核则以基础知识点记忆和时政理解为主,题型多为选择题、简答题,题目答案往往直接来源于教材或官方文件,表述规范性较强,只要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核心术语,就能取得较好成绩,形策的考试内容常与当年重大时政结合(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学生通过关注时政新闻可提前捕捉考点,而马原的考点相对固定,更依赖对理论体系的长期积累。

从学习目标与适用人群来看,马原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思辨能力,为后续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提供理论工具,适合逻辑思维较强、对理论探究有兴趣的学生;形策则侧重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培养家国情怀和政治素养,适合更关注现实问题、偏好形象思维的学生,对于擅长记忆、关注时政的学生而言,形策可能更“友好”;而对于擅长逻辑推理、喜欢追根溯源的学生,马原反而可能更具吸引力。

以下从几个核心维度对两门课程进行简要对比:

对比维度 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形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科性质 抽象性强,理论深度高,侧重思辨与逻辑推理 实践性强,时代感鲜明,贴近中国实际与现实问题
知识结构 层层递进,体系严密,概念间关联紧密 模块独立,脉络清晰,知识点与历史、时政结合紧密
记忆要求 理解记忆为主,需掌握逻辑链条,避免死记硬背 基础记忆为辅,侧重梳理框架,答案表述需规范
考核重点 原理深度理解与灵活运用,材料分析题难度较高 知识点准确记忆与时政结合,题型以基础题为主
适合学生类型 逻辑思维强,喜欢理论探究,擅长抽象思考 关注现实时政,擅长记忆梳理,偏好形象思维

综合来看,两门课程的“简单”差异本质上是学科特点与个人认知偏好的匹配问题,马原的“难”在于理论抽象和逻辑严密,形策的“易”在于内容贴近现实和记忆门槛较低,但需要明确的是,“简单”不代表不重要:马原是理解世界的“思想武器”,形策是认识中国发展的“理论钥匙”,二者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思政素养的核心基础,与其纠结于“哪门更简单”,不如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策略——对马原多注重理论推导和案例结合,对形策多关注时政热点和框架梳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学习目标。

相关问答FAQs

Q1:如果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学习马原时应该注意什么?
A1: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马原时,可采取“概念拆解+案例辅助”的方法,将抽象概念(如“物质”“实践”)拆解为“定义+特征+举例”,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可结合“桌子”“空气”等具体事物理解其“客观实在性”;通过生活案例或历史事件串联原理,如用“守株待兔”说明“形而上学”的错误,用“农村改革”阐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理论逻辑(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意识—规律”脉络),多做真题中的材料分析题,逐步提升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避免孤立背诵概念。

Q2:形策的时政内容太多,如何高效记忆考点?
A2:形策的时政记忆需避免“泛泛而看”,建议采用“专题化+关键词”策略,将时政内容按教材章节归类,如“脱贫攻坚”对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对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理论+时政”的专题笔记;提炼每个专题的核心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词包括“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等,通过关键词串联记忆;结合官方表述(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政府工作报告)规范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述,同时利用碎片时间通过新闻APP、学习强国等平台积累时政素材,重点关注与教材知识点直接相关的内容(如“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到“学教材—知时政—会答题”的统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