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角度在写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如同灯塔,指引着文章的方向与深度,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需要丰富的素材和流畅的语言,更需要独特的思维角度来赋予其灵魂,所谓思维角度,是指作者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它决定了文章的立意、结构乃至情感基调,是区分平庸与卓越的关键分水岭。
从本质上讲,思维角度是作者认知世界的方式在文字中的体现,面对同一题目或素材,不同的思维角度会催生出截然不同的文章,以“竹”为素材,有人可能着眼于其“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品格,借物咏怀,抒发君子之德;有人则可能关注其“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性,引申出面对困境时应坚守信念的道理;还有人或许会从竹的生长环境入手,探讨生命在适应与抗争中的智慧,这些不同的切入点,正是思维角度差异化的结果,它们使得关于“竹”的作文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枯燥。
拓展思维角度,首先需要打破常规思维的定式,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用固有的认知框架去解读事物,这往往会限制写作的视野,写“母爱”,多数同学可能会选择母亲雨中送伞、深夜陪读等事例,这些固然感人,但如果能从母亲“放手”的角度切入,写母亲鼓励孩子独立面对挑战,甚至“狠心”让孩子承担后果,这种看似“反常”的母爱,或许更能引人深思,写出新意,这要求我们学会逆向思维,从事物的对立面或看似不相关的联系中寻找突破口。
多维度思考是拓展思维角度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将事物置于不同的坐标体系中进行分析,从时间维度看,可以追溯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从空间维度看,可以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小见大;从逻辑维度看,可以探究原因、分析结果、比较异同,写“传统与创新”,如果仅停留在“要创新”或“要传承”的单一层面,文章就会显得浅薄,若能结合具体案例,如故宫文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分析传统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传统的生命力,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样的文章就会显得有深度、有广度。
融入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也能赋予思维角度鲜明的个性,写作是“我手写我心”,独特的个人感悟是思维角度的灵魂,同样是写“失败”,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失败是成功之母”,就会显得空洞,但如果能结合自己某次考试失利、比赛受挫的经历,具体描述失败时的痛苦、反思过程中的迷茫以及最终从中获得的成长与启示,这样的文章就会充满真情实感,更容易打动读者,因为这种基于个人独特体验的思维角度,是无法被简单模仿和复制的。
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锤炼和运用思维角度:
- 发散思维训练:围绕一个核心词,如“水”,尽可能多地联想其特性、相关事物、引申意义等,形成如下表格:
| 核心词 | 特性联想 | 相关事物 | 引申意义 | | :--- | :--- | :--- | :--- | | 水 | 柔软、包容、滋养、随形、奔涌、清澈、浑浊 | 河流、海洋、雨滴、冰、茶、镜子 | 上善若水、滴水穿石、水滴石穿、源头活水、逆水行舟 |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可以从“水的包容”谈为人处世,从“水滴石穿”谈坚持,从“逆水行舟”谈进取,思维角度自然就丰富起来。
-
多角度设问:面对一个作文题目,多问自己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题目是“习惯”,我们可以问:习惯是什么?(定义)习惯有哪些类型?(分类)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原因)习惯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作用,积极与消极)如何培养好习惯,改掉坏习惯?(方法)通过层层设问,思维会不断深入,角度也会逐渐清晰。
-
跨界联想: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现象进行联想,寻找共通之处,将“书法”与“人生”联系起来,从书法的“藏锋与露锋”谈为人处世的谦逊与张扬,从“章法布局”谈人生规划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这种跨界联想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思维角度。
思维角度是作文的“灵魂”与“眼睛”,它需要我们打破常规,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思考,并融入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只有不断拓展和锤炼思维角度,我们的作文才能摆脱平庸,焕发出独特的光彩,真正做到“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
FAQs
问1:如何在考场上快速找到一个新颖的思维角度?
答:在考场上时间有限,快速找到新颖角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仔细审题,抓住关键词,尝试对关键词进行“陌生化”处理,即跳出其常规含义,写“温暖”,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可以思考“一束阳光的温暖”、“一句批评背后的温暖”、“一个历史事件带来的精神温暖”,运用“逆向思维”,思考与常规观点相反或相对的立意,大家都说“开卷有益”,你可以思考“开卷未必有益”,强调选择和辨别的重要性,结合时代热点或自身独特经历,从新的现实背景或个人感悟中寻找切入点,使文章更具现实感和个性。
问2:思维角度新颖与内容空洞有关系吗?如何避免?
答:思维角度新颖与内容空洞没有必然联系,但如果过分追求角度新奇而忽视内容的充实,确实容易导致文章华而不实,避免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角度为内容服务,内容支撑角度”,新颖的角度好比一扇独特的窗户,它本身不能决定窗外的风景是否美丽,只有窗内有充实、具体的素材作为“风景”,角度的价值才能体现,在确定新颖角度后,要围绕这个角度去搜集和组织典型、生动的论据或事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释,做到“角度新,内容实”,让新颖的立意有坚实的根基,从而真正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