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高中化学铁思维导图怎么画才能覆盖所有考点?

高中化学铁的思维导图可以从基础概念、单质性质、化合物分类、化学反应、实验探究及实际应用等多个维度展开,帮助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以下从核心模块详细梳理,辅以表格归纳关键信息,总计约1374字。

高中化学铁思维导图怎么画才能覆盖所有考点?-图1

铁的元素基础

铁(Fe)是26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Ⅷ族,属于过渡金属,其原子结构特征为:价电子排布式为3d⁶4s²,常见化合价为+2、+3(3价更稳定,因Fe³d轨道半满状态能量较低),铁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粉状为黑色),有磁性,良好的导电导热性,熔点1538℃,沸点2861℃,化学性质活泼,易被氧化,但纯铁在干燥空气中较稳定,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铁单质的性质与反应

与非金属反应

  • 与氧气:常温下缓慢氧化(生成氧化铁薄膜);点燃或高温生成四氧化三铁(Fe₃O₄,黑色磁性氧化物):3Fe + 2O₂ $\xrightarrow{高温}$ Fe₃O₄;纯氧中燃烧生成三氧化二铁(Fe₂O₃,红棕色):4Fe + 3O₂ $\xrightarrow{点燃}$ 2Fe₂O₃。
  • 与氯气:剧烈反应生成三氯化铁(FeCl₃,棕黄色固体):2Fe + 3Cl₂ $\xrightarrow{点燃}$ 2FeCl₃(Cl₂氧化性强,将Fe氧化为+3价)。
  • 与硫:加热生成硫化亚铁(FeS,黑色固体):Fe + S $\xrightarrow{△}$ FeS(S氧化性弱,生成+2价Fe)。

与水、酸、盐反应

  • 与水: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3Fe + 4H₂O(g) $\xrightarrow{高温}$ Fe₃O₄ + 4H₂。
  • 与酸:
    • 非氧化性酸(如稀HCl、稀H₂SO₄):生成Fe²⁺盐和H₂,Fe + 2H⁺ = Fe²⁺ + H₂↑。
    • 氧化性酸(如浓H₂SO₄、HNO₃):常温钝化,加热反应不生成H₂,如与浓H₂SO₄生成Fe³⁺盐、SO₂等;与稀HNO₃生成Fe³⁺盐、NO或NO₂(取决于浓度)。
  • 与盐溶液:遵循“金属活动性顺序”和“氧化还原优先”,如Fe + Cu²⁺ = Fe²⁺ + Cu(置换反应);Fe + 2Fe³⁺ = 3Fe²⁺(归中反应)。

铁的化合物分类及性质

铁的化合物主要有氧化物、氢氧化物、盐及配合物,核心是+2价与+3价化合物的转化与性质差异。

氧化物

化合物 颜色 俗名 化学性质
FeO 黑色 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溶于酸生成Fe²⁺盐:FeO + 2H⁺ = Fe²⁺ + H₂O;不稳定,受热分解为Fe和Fe₃O₄
Fe₂O₃ 红棕色 铁红 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溶于酸生成Fe³⁺盐:Fe₂O₃ + 6H⁺ = 2Fe³⁺ + 3H₂O;可被CO、Al等还原:Fe₂O₃ + 3CO $\xrightarrow{高温}$ 2Fe + 3CO₂
Fe₃O₄ 黑色 磁性氧化铁 碱性氧化物,可看作FeO·Fe₂O₃,溶于酸生成Fe²⁺和Fe³⁺混合盐

氢氧化物

化合物 颜色 制备 化学性质
Fe(OH)₂ 白色 可溶性亚铁盐+碱(隔绝空气):Fe²⁺ + 2OH⁻ = Fe(OH)₂↓(易被氧化,迅速变色:白→绿→红褐) 两性弱碱性,溶于酸:Fe(OH)₂ + 2H⁺ = Fe²⁺ + 2H₂O;受热分解:Fe(OH)₂ $\xrightarrow{△}$ FeO + H₂O
Fe(OH)₃ 红褐色 可溶性铁盐+碱:Fe³⁺ + 3OH⁻ = Fe(OH)₃↓ 两性弱碱性,溶于酸:Fe(OH)₃ + 3H⁺ = Fe³⁺ + 3H₂O;受热分解:2Fe(OH)₃ $\xrightarrow{△}$ Fe₂O₃ + 3H₂O;具有氧化性,可被还原为Fe²⁺

盐类

  • 亚铁盐(Fe²⁺):如FeSO₄·7H₂O(绿矾)、FeCl₂,性质:还原性(易被氧化为Fe³⁺,如遇Cl₂、Br₂、HNO₃、KMnO₄等),溶液呈浅绿色,保存方法:密封、避光,加少量铁屑防止氧化。
  • 铁盐(Fe³⁺):如FeCl₃(棕黄色溶液,易水解)、Fe₂(SO₄)₃,性质:氧化性(可氧化I⁻、SO₃²⁻、Cu等),溶液呈黄色或棕黄色,水解反应:Fe³⁺ + 3H₂O $\rightleftharpoons$ Fe(OH)₃ + 3H⁺(促进水解可生成Fe(OH)₃沉淀,如加热、加碱)。

配合物

Fe²⁺和Fe³⁺可与SCN⁻、CN⁻、C₂O₄²⁻等形成配合物,用于检验:

  • Fe³⁺ + SCN⁻ = [Fe(SCN)]²⁺(血红色,用于Fe³⁺的检验);
  • [Fe(SCN)]²⁺ + F⁻ = [FeF₆]³⁻ + SCN⁻(血红色褪去,配位竞争)。

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核心是“氧化还原”与“水解”,核心关系图如下:
Fe $\xrightarrow{O₂}$ Fe₃O₄/Fe₂O₃ $\xrightarrow{H⁺}$ Fe³⁺ $\xrightarrow{OH⁻}$ Fe(OH)₃ $\xrightarrow{△}$ Fe₂O₃
Fe $\xrightarrow{稀酸}$ Fe²⁺ $\xrightarrow{OH⁻}$ Fe(OH)₂ $\xrightarrow{O₂}$ Fe(OH)₃
Fe²⁺ $\xrightarrow{氧化剂}$ Fe³⁺ $\xrightarrow{还原剂}$ Fe(如Zn、Fe等)

实验探究

Fe²⁺与Fe³⁺的检验

离子 检验方法 现象
Fe²⁺ ①加KSCN溶液,再滴加氯水 先无明显现象,加氯水后变血红色
②加NaOH溶液 白色沉淀迅速变灰绿,最终变红褐
Fe³⁺ ①加KSCN溶液 血红色
②加NaOH溶液 红褐色沉淀
③加苯酚溶液 溶液呈紫色

Fe(OH)₂的制备

关键:隔绝空气(防止氧化),操作:将NaOH溶液煮沸(赶走O₂),冷却后用胶头滴管伸入液面下滴加FeSO₄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实际应用

  • 冶金工业:铁矿石(赤铁矿Fe₂O₃、磁铁矿Fe₃O₄)通过高炉炼铁得到生铁,再炼钢(降低含碳量,调整合金元素)。
  • 水处理:FeSO₄·7H₂O作混凝剂,水解生成Fe(OH)₃胶体吸附水中杂质;K₂FeO₄(高铁酸钾)作新型净水剂,兼具氧化性和消毒作用。
  • 催化剂:Fe₂O₃作合成氨、SO₂催化氧化的催化剂。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判断铁与酸反应的产物是Fe²⁺还是Fe³⁺?
A:铁与酸反应的产物取决于酸的氧化性:

  • 非氧化性酸(如稀盐酸、稀硫酸):氧化性弱,将Fe氧化为+2价,生成Fe²⁺盐和H₂,反应为Fe + 2H⁺ = Fe²⁺ + H₂↑。
  • 氧化性酸(如浓硫酸、硝酸):氧化性强,与Fe反应通常生成Fe³⁺盐(或部分Fe²⁺,取决于酸浓度和反应条件),且不生成H₂,Fe + 4HNO₃(稀) = Fe(NO₃)₃ + NO↑ + 2H₂O。

Q2:Fe²⁺溶液保存时为什么要加入铁屑?
A:Fe²⁺具有较强还原性,易被空气中的O₂氧化为Fe³⁺,导致溶液变质,加入铁屑后,发生反应:2Fe³⁺ + Fe = 3Fe²⁺,消耗氧化剂Fe³⁺,同时Fe作为还原剂防止Fe²⁺被氧化,从而延长溶液保存时间,铁屑还能与溶液中可能存在的H⁺反应生成H₂,进一步隔绝空气,起到保护作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