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作为一门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视角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民间风俗习惯、传统文化传承及其社会功能,开设民俗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相对较少,多数高校将其设在“社会学类”“历史学类”或“中国语言文学类”大类下,作为特色方向进行招生,以下从院校类型、专业设置、招生特点等方面,详细梳理国内招收民俗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及相关信息。
开设民俗学本科专业的主要院校类型
国内招收民俗学本科的高校主要分为三类:民族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民族类院校因学科定位与民族文化研究高度契合,通常将民俗学作为重点特色专业;综合性大学依托多学科优势,注重民俗学与历史学、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师范类院校则更侧重民俗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尤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有特色。
具体院校及招生情况
(一)民族类院校:学科特色鲜明,招生规模稳定
-
中央民族大学
作为国内民族学研究的顶尖学府,中央民族大学的民俗学专业隶属于“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本科招生时,民俗学通常纳入“民族学类(含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大类,学生入学后可通过分流选择民俗学专业,课程设置涵盖民族民俗学理论、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口头传统研究等,注重田野调查实践,与国内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实习基地,招生方面,面向全国统招,文理兼收(新高考省份选考要求通常为“不限”或“政治/历史/地理”),录取分数线较高,尤其对民族地区考生有一定政策倾斜。 -
云南民族大学
依托云南多民族聚居的地缘优势,云南民族大学的民俗学专业(隶属“民族文化学院”)聚焦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研究,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支撑,本科招生时,部分年份以“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直接招生,或纳入“历史学类”“社会学类”大类,课程特色包括云南民族志、跨境民族民俗、非遗保护与传承等,实践教学丰富,常组织学生到大理、西双版纳等地开展田野调查,招生面向全国,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降分录取,新高考省份要求选考“历史”或“地理”。 -
广西民族大学
该校的民俗学专业与东南亚民族文化研究结合紧密,隶属“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本科阶段以“民族学类(含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招生,学生大二可分流至民俗学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岭南民族民俗、中越边境民俗比较、民间信仰研究等,依托“中国—东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跨境民俗调研机会,招生文理兼收,新高考省份选考要求为“不限”或“历史”,在广西及周边省份录取分数线适中,对民族语言特长生(如壮语、侗语)有优先录取政策。
(二)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注重学术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的民俗学专业隶属于“社会学院”,是国内较早设立该专业的高校之一,依托“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在民间文学、节庆文化等领域研究深厚,本科招生时,民俗学纳入“社会学类(含社会学、社会工作、民俗学)”大类,分流后课程涵盖民俗学概论、中国民俗史、西方人类学理论等,强调理论与实证结合,学生可参与“中国民俗文化遗产数据库”等项目,招生文理兼收,新高考省份选考要求为“不限”,录取分数线处于中上游,对人文社科兴趣浓厚、具备一定写作能力的学生更青睐。 -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的民俗学专业(隶属“儒学高等研究院”)以“齐鲁文化研究”为特色,结合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资源,重点研究传统礼仪、民间信仰等,本科招生时,部分年份通过“历史学类(含历史学、世界史、民俗学)”招生,课程包括中国民俗史、民间艺术概论、田野调查方法等,与山东省文旅厅合作开展非遗普查实践,招生面向全国,新高考省份选考要求为“历史”,录取分数线较高,尤其欢迎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基础的考生。 -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的民俗学专业设在“人文学院”,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省级重点基地,注重数字技术与民俗研究的结合(如“数字民俗博物馆”建设),本科招生时,纳入“人文科学试验班”或“社会科学试验班”,学生分流后可选择民俗学方向,课程包括民俗学理论、网络民俗研究、江南民俗文化等,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课题(如与计算机学院合作开发非遗数字化保护系统),招生文理兼收,新高考省份选考要求为“不限”或“历史”,录取分数线位居全国前列,对创新能力和外语水平要求较高。
(三)师范类院校:侧重教育应用,对接非遗保护
-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的民俗学专业隶属“文学院”,聚焦“民俗文化与教育”方向,是教育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参与单位,本科招生时,纳入“中国语言文学类(含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民俗学)”大类,分流后课程包括中国民俗学、教育民俗学、非遗保护与传承等,与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合作,为学生提供中小学民俗文化课程设计、非遗展示策划等实践机会,招生文理兼收,新高考省份选考要求为“不限”或“历史”,录取分数线适中,对有志于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考生吸引力较强。 -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的民俗学专业(隶属“历史文化学院”)结合巴蜀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资源,设有“民俗学与人类学”硕士点,本科招生时,部分年份通过“历史学类(含历史学、民俗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招生,课程包括中国民俗通论、西南民族民俗、民间文学概论等,组织学生参与川渝地区民间仪式、传统节庆的田野调查,招生面向全国,新高考省份选考要求为“历史”,对少数民族考生有专项计划,录取分数线在西南地区处于中上游。
招生特点与报考建议
- 招生方式:多数高校将民俗学纳入大类招生(如社会学类、历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生入学后通过分流考试或兴趣选择专业,少数院校(如云南民族大学)会以“民俗学(非遗方向)”直接招生。
- 选科要求:传统高考省份文理兼收,新高考省份普遍要求选考“历史”或“不限”,部分院校(如中央民族大学)允许“政治”或“地理”选考。
- 录取偏好:院校更看重考生的人文素养、写作能力和调研兴趣,部分民族类院校对少数民族考生、语言特长生(如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有政策倾斜。
-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文旅部门、非遗保护机构、博物馆、中小学、文化企业等从事研究、管理、教育或文化传播工作,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
相关问答FAQs
Q1:民俗学本科专业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有要求吗?
A:部分院校对语言能力有隐性要求,民族类院校(如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在研究少数民族民俗时,会鼓励学生掌握当地民族语言(如藏语、壮语等),但非硬性强制;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更侧重外语能力,因需阅读国外人类学、民俗学经典文献,若考生有语言特长(如小语种或方言),在报考时可作为优势突出。
Q2:民俗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否需要频繁参与田野调查?
A:是的,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的核心实践环节,多数高校会在大三、大四组织学生到乡村、少数民族聚居区或社区开展调研,记录民间习俗、收集口述史、参与非遗保护项目等,山东大学的学生会前往山东农村考察传统庙会,云南民族大学的学生会到傣族村寨研究泼水节习俗,考生需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如长途跋涉、与不同群体沟通)和吃苦耐劳精神,部分院校还会提供田野调查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