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教育体系,尤其是关于“思维与教学”的关系,他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核心观点,强调思维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应围绕培养儿童的主动思维能力展开,杜威认为,思维并非天生的本能,而是一种后天习得的、需要通过特定环境和方法培养的能力,真正的教学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儿童通过主动探究、反思和验证来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问题的有效解决。
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系统阐述了思维的五步法,这五步不仅是思维的过程,也构成了教学的基本逻辑:第一,遇到困难或问题,即意识到某个困惑、障碍或未知领域的存在;第二,明确问题所在,即通过观察和分析,将模糊的困难转化为清晰、具体的问题;第三,提出假设,即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或解释;第四,推理假设,即逻辑上推断假设的合理性和可能产生的结果;第五,通过实践验证假设,即通过行动或实验检验假设的有效性,最终形成结论,这五步法强调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要求教学必须以真实的问题为起点,而非抽象的知识灌输,在科学课上,与其直接告知学生“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水”,不如让学生种植两盆植物,一盆放在阳光下浇水,另一盆放在黑暗处或停止浇水,引导他们观察差异、提出疑问、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这个过程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锻炼了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杜威批判了传统教育中“静听式”的教学模式,认为这种模式将儿童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则通过记忆、重复来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压抑了儿童的思维活力,他主张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将教学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杜威认为,儿童的经验是其思维发展的基础,但经验本身并不等同于思维,只有经过反思和整理的经验,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儿童对经验进行反思,在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后,教师不应仅停留在“我们玩了什么”,而应引导学生讨论“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下次可以怎样改进”,通过反思将零散的经验系统化,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方法上,杜威强调“做中学”的重要性,这里的“做”并非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是包含思维探究的主动活动,他提出“作业”的概念,即让儿童通过完成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来学习,这些任务应与真实生活相关,能够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开设一个小商店模拟活动,儿童需要分工合作,负责商品定价、记账、销售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沟通、协商、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得到综合发展,杜威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创设“思维的环境”,即提供丰富的材料、宽松的氛围和适时的引导,鼓励儿童大胆尝试、不怕犯错,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思维的引导者,其任务是提出启发性问题、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帮助儿童梳理思路,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杜威思维与教学的关系,以下从几个核心维度进行对比分析:
维度 | 传统教学模式 | 杜威的“思维为本”教学模式 |
---|---|---|
教学目标 | 传授固定知识,强调记忆和复述 | 培养思维能力,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 |
学生角色 | 被动接受者,静听和背诵 | 主动探究者,通过“做”来学习和思考 |
教师角色 | 知识权威,传授者 | 引导者,促进者,思维环境的创设者 |
教学过程 | 灌输-接受,缺乏互动和反思 | 问题-探究-反思-验证,注重主动建构 |
评价方式 | 以知识掌握程度为标准的考试 | 以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多元评价 |
杜威的思维与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仍有深刻的启示,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对杜威“思维为本”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教育不应止步于知识的传递,更要关注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意味着教学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鼓励儿童提出质疑、表达观点,允许他们在试错中成长,让思维真正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关问答FAQs
Q1: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如何在课堂中具体实施?
A1:实施“思维五步法”需要教师将课堂转变为探究场所,以小学科学课“浮力”为例: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铁块会沉入水底,而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第二步,引导学生明确问题(聚焦“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三步,提出假设(学生可能猜测“与重量、形状、材料等有关”);第四步,推理验证(设计实验,如用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实心和船形,比较沉浮情况);第五步,总结结论(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形成科学认知),整个过程教师需减少直接告知,通过提问、材料支持等方式引导儿童主动思考。
Q2:杜威强调“从做中学”,是否意味着否定系统知识的学习?
A2:并非否定系统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获取应通过主动探究而非被动灌输,杜威认为,系统知识若脱离儿童的探究过程,会成为僵化的教条;而通过“做中学”获得的知识,是与经验、思维过程深度结合的“活知识”,学习数学公式,传统教学可能要求死记硬背,而“从做中学”会引导儿童通过测量物体、计算面积等实际操作,自主发现公式背后的逻辑,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理解了知识的来源和应用价值,实现了知识与思维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