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思维导图以元素周期表为核心,串联物质分类、化学反应类型、原子结构及化学键等基础概念,系统梳理知识
《高一化学思维导图详细解析》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在高中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构建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是学好这门学科的关键,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它能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加深理解和记忆,以下是围绕高一化学主要内容展开的详细思维导图介绍。
物质的分类
(一)混合物与纯净物
类别 | 定义 | 举例 | 特点 |
---|---|---|---|
混合物 |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各成分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 空气、溶液(如盐水)、合金等 | 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各种成分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
纯净物 |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 氧气(O₂)、水(H₂O)、氯化钠(NaCl)等 | 有固定组成和性质,可用化学式表示 |
从宏观角度看,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而纯净物则是同种分子构成(单质)或离子构成(化合物),空气中包含了氮气分子、氧气分子等多种分子,属于混合物;而氧气只由氧分子构成,是纯净物中的单质。
(二)单质和化合物
类别 | 定义 | 相互转化关系 | 示例反应方程式 |
---|---|---|---|
单质 |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单质 + 单质 → 化合物;化合物 → 单质 + 单质 | 2H₂ + O₂ $\stackrel{点燃}{=}$ 2H₂O;2H₂O $\stackrel{电解}{=}$ 2H₂↑+ O₂↑ |
化合物 | 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像氢气和氧气都是单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化合生成水这种化合物;反之,水电解又能产生氢气和氧气这两种单质。
(三)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通常不含碳元素(除CO、CO₂、碳酸盐等少数例外),如氯化钠、硫酸等;有机化合物一般含有碳元素且结构复杂,如甲烷(CH₄)、乙醇(C₂H₅OH)等,二者在性质上有较大差异,比如有机化合物大多易燃,而很多无机化合物具有熔点高、难挥发等特点。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概念 | 条件 | 常见例子 | 判断依据 |
---|---|---|---|
电解质 |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 酸(如HCl)、碱(如NaOH)、盐(如NaCl)等 | 看其在特定条件下是否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使溶液导电 |
非电解质 |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 蔗糖、酒精等 | 本身不能电离产生离子 |
需要注意的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因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针对化合物而言的,铜能导电但它是单质,不属于电解质范畴。
(二)电离方程式书写规则
以硫酸铝钾[KAl(SO₄)₂]为例:KAl(SO₄)₂ = K⁺ + Al³⁺ + 2SO₄²⁻,书写时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用“=”,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用“⇌”。
(三)离子共存问题
某些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或水,Ba²⁺与SO₄²⁻会生成硫酸钡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H⁺与CO₃²⁻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也不能大量共存,判断离子能否共存要考虑是否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氧化还原反应
(一)基本概念
术语 | 含义 | 举例(用化学反应说明) |
---|---|---|
氧化剂 | 得到电子的物质,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 CuO + H₂ $\stackrel{\Delta}{=}$ Cu + H₂O中,CuO是氧化剂,其中Cu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
还原剂 | 失去电子的物质,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 上述反应中H₂是还原剂,H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
氧化产物 | 还原剂被氧化后得到的产物 | 该反应中的Cu就是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 氧化剂被还原后得到的产物 | H₂O是还原产物 |
(二)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常见的氧化剂有O₂、Cl₂、浓硫酸、硝酸等;常见的还原剂有金属单质(如Zn、Fe)、碳、氢气等,不同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其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不同,这与它们的自身性质以及反应条件有关。
(三)电子转移表示方法
可以用双线桥法或单线桥法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以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例:2KMnO₄ $\stackrel{\Delta}{=}$ K₂MnO₄ + MnO₂ + O₂↑,用双线桥法可清晰展示出锰元素和氧元素之间的电子得失情况。
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摩尔
- 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每摩尔任何粒子都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约为6.02×10²³)个粒子。
- 计算公式:n = N/NA,其中n代表物质的量(单位mol),N代表粒子个数,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1 mol碳原子含有6.02×10²³个碳原子。
(二)气体摩尔体积
在标准状况下(STP,即0℃、101 kPa),1 mol任何理想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利用这个关系可以进行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但要注意适用范围是标准状况下的理想气体。
(三)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式为c = n/V,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等步骤。
钠及其化合物
(一)钠的性质
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质软,可以用小刀切割,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4Na + O₂ = 2Na₂O),加热时生成过氧化钠(2Na + O₂ $\stackrel{\Delta}{=}$ Na₂O₂);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2Na + 2H₂O = 2NaOH + H₂↑),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甚至可能引起氢气燃烧。
(二)钠的重要化合物
名称 | 化学式 | 性质及用途 | 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
---|---|---|---|
氧化钠(Na₂O) | 白色固体,不稳定,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 制取氢氧化钠等 | Na₂O + H₂O = 2NaOH |
过氧化钠(Na₂O₂) | 淡黄色固体,具有强氧化性,可作供氧剂、漂白剂等 | 与水反应:2Na₂O₂ + 2H₂O = 4NaOH + O₂↑;与二氧化碳反应:2Na₂O₂ + 2CO₂ = 2Na₂CO₃ + O₂↑ | |
碳酸钠(Na₂CO₃) | 俗称纯碱、苏打,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 用于玻璃、造纸等行业 | Na₂CO₃ + 2HCl = 2NaCl + H₂O + CO₂↑ |
碳酸氢钠(NaHCO₃) | 俗称小苏打,白色细小晶体,受热易分解,水溶液也呈碱性 | 治疗胃酸过多症等 | 2NaHCO₃ $\stackrel{\Delta}{=}$ Na₂CO₃ + H₂O + CO₂↑;NaHCO₃ + HCl = NaCl + H₂O + CO₂↑ |
氯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性质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Cl₂ + H₂O⇌HCl + HClO),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如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铁(2Fe + 3Cl₂ $\stackrel{点燃}{=}$ 2FeCl₃)。
(二)含氯化合物的应用
次氯酸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常用于自来水的消毒;氯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调味品;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可用于漂白织物等。
相关问题与解答
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可以从化合价的角度来判断,如果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因为化合价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电子的转移情况,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即为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Zn + CuSO₄ = ZnSO₄ + Cu中,锌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2价,铜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所以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物质的量概念在化学计算中有哪些重要应用?
解答:物质的量是连接微观粒子数目与宏观物质质量、体积等物理量的桥梁,它可用于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如已知某物质的质量求其含有的分子数;也可用于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在标准状况下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气体的物质的量或体积;还可用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通过已知溶液的体积和浓度来计算溶质的物质的量等相关量,要配制0.1 mol/L的氯化钠溶液500 mL,可通过公式n = cV先计算出所需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再根据氯化钠的摩尔质量计算出需要称取的质量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