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以生动形式激发灵感,巧用故事、游戏引导观察表达,让文字跃然纸上,学生乐写善
趣味作文教学的核心逻辑
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对写作的恐惧往往源于两点:一是缺乏生活素材积累,提笔时“无话可说”;二是认为作文必须符合某种固定框架(如“开头点题+中间叙事+结尾升华”),导致内容空洞、模式化,趣味教学的关键就在于降低门槛、激活感官、建立联结——用孩子熟悉的场景触发观察欲,用游戏化的互动释放表达欲,用正向反馈强化自信心,将“写人”转化为“猜谜游戏”(描述特征让他人猜测是谁),把“状物”变成“物品发布会”(为文具、玩具设计广告词),这些设计都能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写作就是记录自己的发现、分享自己的想法。
分阶段实施策略与工具包
(一)前期热身:用“五感游戏”唤醒素材库
在正式写作前,教师可组织5-10分钟的感官激活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收集细节,以“秋天的校园”为主题时,可以这样做:
| 感官类型 | 具体任务示例 | 目标导向 |
|----------|-------------------------------|------------------------|
| 视觉 | 找出3种不同颜色的落叶并排序 | 训练色彩观察力 |
| 听觉 | 闭眼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鸟鸣 | 捕捉环境中的声音细节 |
| 触觉 | 触摸树干粗糙的纹路vs花瓣柔软度 | 感知物体质地差异 |
| 嗅觉 | 闻桂花香/泥土湿润的气息 | 积累独特的气味描写素材 |
| 味觉 | 尝一口甜柿或糖炒栗子 | 关联季节与味道的记忆点 |
完成后,让学生用短句分享自己的发现(如“银杏叶像小扇子,边缘卷着黄边”“风穿过梧桐树的声音像有人在弹钢琴”),这些碎片化的观察将成为后续成文的“建材”。
(二)中期创作:三大趣味形式实操指南
-
故事接龙法(适合叙事类作文)
规则:首名学生写第一句(如“放学路上,我捡到一只受伤的麻雀”),下一位接着续写(补充如何照顾它、带它看兽医的过程),依次传递直到完成完整故事,此方法的优势在于:①强制学生关注情节连贯性;②通过他人视角获得灵感;③减少单独创作的压力,教师需提醒避免偏离主线,可适时插入问题引导(“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意外?”“主角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
角色互换扮演(适合写人/写事类)
例如写《我的妈妈》,让学生戴上夸张的围裙、拿着玩具锅铲扮演“妈妈”,模仿她做饭时的口头禅(“宝贝多吃点!”)、动作(擦汗、尝汤咸淡),再以第一人称口吻描述:“今天我系着碎花围裙站在厨房,锅里的番茄炒蛋咕嘟咕嘟冒着泡……”这种具象化的演绎能让学生自然代入被描写对象的视角,写出更真实的细节。 -
图文对照法(适合写景/状物类)
提供一组对比图片(如白天vs夜晚的操场、春天vs冬天的柳树),要求学生先口头描述两张图的不同,再用文字记录,例如对比“晨雾中的操场”和“夕阳下的操场”时,学生会注意到:“早上的单杠挂着露珠,像串水晶项链;傍晚的跑道被染成金色,连影子都拉得好长。”这种可视化训练能有效提升画面感描写能力。
(三)后期优化:用“修改魔法”升级文本质量
初稿完成后,避免直接批改分数,而是通过以下步骤引导学生自主修订:
✅ 标点诊所:圈出重复使用的句号,替换为感叹号(表达兴奋)、问号(引发思考)或省略号(余韵悠长);
✅ 词语银行:针对平淡表述提供替代方案(如把“很好吃”改为“甜津津的汁水在嘴里炸开”“咬下去会‘咔嚓’响一声”);
✅ 细节放大镜:追问“这里能不能加个动作?”“当时他说了什么特别的话?”推动学生补充具体场景;
✅ 朗读表演秀:分组朗读优秀段落并配上简单动作,通过声音的节奏变化体会语句的情感张力。
典型课例:《我的宠物朋友》教学实录片段
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已掌握基础造句,但存在内容单一问题)
教学目标:学会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趣味环节设计:
- 实物观察站:带来金鱼、仓鼠、乌龟等常见宠物,允许学生近距离触摸并记录特征(如“小金鱼的尾巴像飘动的纱裙”“仓鼠啃瓜子时腮帮子鼓成球”);
- 趣事分享会:邀请有养宠经验的学生上台讲一个小故事(如“我家狗狗偷吃蛋糕被粘住胡子”),其他同学用便签纸写下最有趣的细节;
- 创意写作卡:发放带有提示框的工作纸(见下表),降低结构难度:
| 它的名字 | 它长什么样?(选1-2个最突出的部分) | 它做过最逗的事是什么? | 我的感受 |
|----------------|------------------------------------|------------------------------|--------------------------|
| 布丁(猫) | 圆眼睛像玻璃弹珠,爪子粉嘟嘟的 | 把我的新袜子当玩具叼进窝里 | 又好气又好笑,觉得它超可爱 |
课后统计显示,9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300字以上的作文,其中75%使用了至少两种修辞手法,较往年同期提升显著。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痛点 | 原因分析 | 应对策略 |
---|---|---|
学生参与度不均 | 内向性格或害怕出错 | 采用小组合作制,设置“安全词”(说错可喊停重来) |
语言干巴巴 | 词汇储备不足 | 建立班级“好词库”,每周更新并玩组词游戏 |
害怕被批评 | 评价标准过于严苛 | 改用“优点+建议”双轨反馈法(先夸3处再提1条改进意见) |
相关问答FAQs
Q1:趣味作文教学会不会导致学生只追求形式有趣,而忽略基本的写作规范?
A:不会,趣味是手段而非目的,所有活动都暗含对字词运用、逻辑结构的训练,例如故事接龙需要保证语句通顺,角色扮演要符合人物身份,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语法和谋篇能力,关键是教师要在活动中适时渗透规则(如“这句话的主语是谁?”“前后段落怎么过渡?”),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
Q2:对于写作基础特别薄弱的学生,如何平衡趣味性与基础性?
A:可以从“微写作”入手,比如先练习写一句话日记(记录今天最开心的事)、给图画配一句话说明,再逐步扩展到段落,同时采用“阶梯式任务”——第一次只要求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第二次增加一个动作描写,第三次加入心理活动……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予奖励(如贴纸、盖章),让学生在成就感中逐步提升能力,同伴互助也是有效策略,安排写作较好的学生与基础弱的学生组队,通过互相提问(“你为什么这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