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温脾汤趣味方歌

方歌全文及逐句拆解

原方歌: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虚寒便秘此方疗。”

温脾汤趣味方歌-图1

词组 对应药物/含义 功能解析
温脾 全方核心目标 针对“脾阳虚衰”的根本病机,以温阳散寒为主,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附子 制附子(君药) 大辛大热,直入肾经助命门之火,间接温煦脾土,驱散脏腑沉寒痼冷。
大黄、硝 生大黄+芒硝(臣药) 峻下热结之力在此转为“以泻代清”,借通腑导滞消除积滞,但需依赖附子制约其寒凉偏性。
当归 养血活血 既防攻伐太过伤正,又改善因寒凝导致的血脉瘀阻,缓解腹痛胀满感。
干姜 温中散寒 协同附子增强温运中焦作用,直接作用于脾胃经络,化解局部寒邪。
人参、草 人参+炙甘草(佐使药) 补气健脾扶正,固护后天之本;甘草兼调和诸药,缓和峻猛之性。

记忆技巧:将方歌分为三部分——前半段列药材(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后半段点明功效(攻下寒积+温脾阳)与适应症(虚寒便秘),可联想为“温补先行,攻邪随后”的治疗策略。


配伍奥妙: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1. 寒热矛盾的统一性

    • 方中同时使用大黄/芒硝(苦寒泻下)与附子/干姜(辛热温里),看似对立实则相成,这种配伍源于《黄帝内经》“寒者热之”“结者散之”的原则:
      • 🔺 对寒积而言:需用热药消融凝固之气;
      • 🔺 对积滞本身:必须借助寒性泻药才能快速排出体外。
        二者比例经过严格考量(通常附子用量大于大黄),确保全方偏于温热而不致滑脱不禁。
  2. 标本兼顾的设计

    • 标实(肠道梗阻):依靠大黄芒硝荡涤肠胃宿食糟粕;
    • 本虚(脾肾阳虚):通过附子补火生土、人参益气培元实现治本目的,临床常用于老年习惯性便秘属脾肾阳衰者,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
  3. 气血同调机制
    当归的存在不仅辅助活血止痛,更能防止长期腹泻导致阴液耗伤。《伤寒论》中有类似思路:“若有瘀血者,宜加当归”,此处虽无明显出血倾向,但微循环障碍引起的隐痛恰可通过活血改善。


现代应用场景扩展

疾病类型 典型表现 应用要点
功能性消化不良 餐后腹胀、畏食生冷 减量使用大黄芒硝,加重干姜人参剂量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 大便溏薄夹黏液、遇冷加重 保留附子干姜基础结构,酌加白术茯苓加强利湿
糖尿病胃轻瘫 早饱呃逆、恶心呕吐 配合枳实导滞丸促进胃肠动力,注意监测血糖波动
肿瘤放化疗后便秘 排便困难伴乏力自汗 改用酒制大黄减缓刺激性,联合黄芪提升白细胞计数

📌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含活血破血成分);高血压患者需监测血压变化(附子可能引起血管收缩)。


类方鉴别表

特征 温脾汤 大黄附子汤 济川煎
主治病机 脾阳虚+寒积 肾阳虚衰+肠燥津亏 肾虚血弱致便秘
核心药对 附子+大黄 附子+细辛 肉苁蓉+当归
伴随症状侧重 腹部冷痛拒按 腰膝酸软、小便清长 头晕心悸、面色萎黄
舌象特点 淡胖苔白滑 淡嫩水滑 淡白少苔或无苔

FAQs

Q1: 为什么温脾汤既能止泻又能通便?

A: 此方体现中医“双向调节”智慧,对于脾虚导致的慢性腹泻(完谷不化),通过温阳健脾恢复运化功能而止泻;而对于寒凝气滞引起的便秘(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则用温通法促进肠道蠕动并软化燥屎,关键在于辨识虚实寒热属性,而非单纯针对症状用药。

Q2: 服用期间出现轻微腹泻是否正常?如何调整?

A: 若每日≤3次糊状便且无腹痛加剧,属于排积反应,可继续观察;若腹泻频繁伴肛门灼热感,提示寒热比例失衡,应减少大黄用量并加入少量诃子肉收敛固涩,建议初次使用者从小剂量开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