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涵盖加减乘除、图形认识与测量,梳理知识框架,助力高效
二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
整体框架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要围绕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实践这几个大的板块展开,它们相互关联又各自有着丰富的知识体系,如同一棵大树的主干和分支,共同构成了孩子们这个阶段数学学习的全貌,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能更清晰地看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帮助学生搭建起系统的知识网络,加深理解和记忆。
各单元详细内容
(一)长度单位
知识点 | 示例 | |
---|---|---|
认识厘米和米 | 知道测量较短物体常用厘米作单位,较长物体用米作单位;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能用手比划出大概长度;会用字母“cm”“m”分别表示厘米和米。 | 铅笔长约十几厘米,教室门的高度一般是几米。 |
线段的特点 | 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它有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 书本边缘、黑板边都可以看作线段。 |
测量方法 |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米),如果是从其他刻度开始量,要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得到长度。 | 量课桌的长度时,将尺子放平、对齐边缘进行测量。 |
此单元重点是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准确使用合适的单位去描述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并且掌握正确的测量技巧,在生活中,像给物品包装盒标注尺寸等都会用到这些知识。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运算类型 | 算法要点 | 易错点提醒 |
---|---|---|
不进位加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23 + 45 = 68,先算个位3+5=8,再算十位2+4=6。 | 忘记进位或者加错数位的情况较常见。 |
进位加法 | 当个位相加满十后,要向十位进“1”,计算十位时别漏掉这个进位过来的“1”,如:36 + 27 = 63,个位6+7=13,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3+2+1=6。 | 进位后容易忽略加这个“1”。 |
不退位减法 | 同样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当十再减,58 34 = 24,先算个位8-4=4,再算十位5-3=2。 | 被减数个位小于减数个位时,不知如何处理。 |
退位减法 | 若个位不够减,需向十位借一当十,然后在十位上减去相应的数,62 29 = 33,个位2减9不够,向十位借1变成12-9=3,十位原本是6,借走1剩5,再减2得3。 | 借位后忘记减掉借走的1。 |
这一单元是计算的基础且非常关键,大量的生活场景涉及加减法运算,如购物找零、统计数量变化等都离不开它,学生要通过多次练习熟练掌握不同情况下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三)角的初步认识
概念 | 特征描述 | 生活中的实例 |
---|---|---|
角的定义 | 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形就是角。 | 三角板上有三个角,红领巾也有角。 |
直角的判断 | 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完全重合的就是直角。 | 书桌的四个角通常是直角。 |
锐角和钝角 | 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 | 钟表上指针形成的不同角度中有锐角和钝角。 |
认识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后续学习几何图形时会经常用到关于角的知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体形状时也常常会关注到角的存在。
(四)表内乘法(一)(二)
阶段 | 意义理解 | 记忆口诀方法 | |
---|---|---|---|
表内乘法(一) (2 6的乘法口诀) |
编制2、3、4、5、6的乘法口诀,知道每句口诀对应的算式及结果,如“二三得六”对应2×3 = 6和3×2 = 6。 | 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形式,3个4相加可以用4×3或3×4来计算。 | 利用规律记忆,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相差一定的数值;还可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辅助记忆。 |
表内乘法(二) (7 9的乘法口诀) |
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拓展乘法运算范围。 | 同前面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快捷方式,7个8相加可写成8×7或7×8。 | 对比之前学的口诀找联系,加强对整个乘法口诀表的整体把握。 |
乘法口诀是学习乘除法的重要基础,必须熟练背诵并灵活运用,它能大大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在解决平均分、倍数关系等问题时发挥重要作用。
(五)观察物体(一)
观察角度 | 看到的形状特点 | 实际应用意义 |
---|---|---|
正面 | 只能看到物体前面的部分形状。 | 拍照取景时确定主体位置常考虑正面视角。 |
侧面 | 呈现出物体侧边的模样。 | 设计包装盒侧面图案要考虑该视角效果。 |
上面 | 展示物体顶部的样子。 | 摆放物品堆叠时关注上方稳定性与之有关。 |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能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让他们明白同一个物体在不同位置观察会有不同的呈现形式。
(六)认识时间
时钟结构 | 功能介绍 | 读写方法 |
---|---|---|
有时针、分针、秒针;有12个数字均匀分布表盘周围。 | 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它们顺时针转动。 | 先看时针确定大致时段,再看分针具体几分,读作几时几分;写的时候也按同样顺序书写,分针指向6,时针指在8和9中间偏8一点,就读作8时半,写作8:30。 |
时间观念的培养对学生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很重要,无论是上学作息还是参与活动都需要准确把握时间。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一:小明有一本故事书,他第一天看了25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18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解答:先算出第二天看的页数,即25 + 18 = 43(页),然后两天一共看的页数就是第一天加第二天的页数,也就是25 + 43 = 68(页),答:两天一共看了68页。
问题二:学校组织跳绳比赛,每组4人,一共有9组同学参加,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解答:因为每组4人,共9组,所以总人数就是求9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4×9 = 36(人),答:参加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