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小班 趣味投掷

班开展趣味投掷,萌娃快乐参与,锻炼手眼协调超有趣

活动核心理念

针对3-4岁幼儿动作发展特点(大肌肉群初步协调但注意力短暂),以“玩中学”为核心原则,通过情境化、游戏化的投掷体验激发兴趣,同时渗透基础数学认知与社会交往能力培养,重点在于降低技能门槛,强化感官刺激与即时反馈机制。

小班 趣味投掷-图1


三维目标体系构建

维度 具体目标 典型表现示例
身体发展 • 掌握正确挥臂发力姿势
• 提升手眼协调与空间判断力
• 增强上肢力量及核心稳定性
能连续将沙包投入1米外的呼啦圈内
认知启蒙 • 理解远近/高低概念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 建立初步测量意识(如“投中几次”)
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投掷距离并排序
情感社交 • 在轮流游戏中学会等待与合作
• 体验成功喜悦并接纳失败尝试
主动为伙伴加油打气

材料清单与创新改造方案

基础版配置:

主器材:轻质海绵球(直径8cm)、彩色布制飞盘(边缘缝软胶条防刮伤)、充气气球束口袋
辅助工具:可调节高度的折叠式拱门(配铃铛)、带数字标签的多层置物架(按难度分级)
视觉引导系统:地面粘贴荧光胶带形成投掷轨迹线,墙面悬挂卡通形象作为目标参照物

DIY低成本替代方案:

✔️ 用废旧纸盒裁剪成不同形状的目标区(圆形/三角形增加挑战性)
✔️ 将旧袜子填充棉花制作软质保龄球瓶阵列
✔️ 利用PVC管弯折成S形轨道,让滚动的小球经过障碍后落入终点桶


分阶段教学流程设计

▶︎ Phase 1 热身导入(5分钟)

开展“动物模仿操”,重点活动肩关节与腕关节:如学小鸟扇翅膀、猴子摘果子等动态拉伸动作,配合节奏明快的音乐调动情绪,随后引入故事情境:“今天我们要帮小兔子把胡萝卜送到对面的仓库里!”自然过渡到正式环节。

▶︎ Phase 2 探索实践(20分钟)

采用“阶梯式任务卡”模式逐步进阶:
自由探索期(无固定目标):允许幼儿任意方向投掷,观察飞行轨迹多样性;教师巡回拍摄慢动作视频供后续回放分析。
定向挑战赛:设置三种类型靶区——大型充气城堡上的魔术贴粘板(适合近距离)、悬挂在滑轮装置上的晃动篮子(中等难度)、需要跨过平衡木才能触及的高台收纳箱(高阶挑战),每个区域标注星星等级,鼓励自主选择。
创意玩法拓展:提供皱纹纸、闪光片等装饰材料,邀请孩子改造自己的专属投掷物;尝试蒙眼听声辨位投掷(听觉训练)、双人背靠背协作投掷等变式玩法。

▶︎ Phase 3 放松整理(5分钟)

播放舒缓的自然音效进行肌肉按摩放松,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身体感受:“我的胳膊有点酸酸的”“刚才我扔得好高呀”,集体收拾器材时渗透分类收纳教育,培养责任感。


差异化指导策略对照表

幼儿类型 行为特征 应对措施 示例话术
谨慎型 长时间持球不敢松手 降低目标高度至齐腰位置,采用跪姿投掷减少压力 “没关系,我们先轻轻碰一下那个铃铛好吗?”
冲动型 用力过猛导致器材损坏 提供阻力带束缚手臂模拟规范动作,强调控制的重要性 “像挤牙膏一样慢慢挤出力气试试看”
社交困难者 拒绝参与小组竞赛 安排1对1师徒结对任务,由能力强的幼儿示范带领 “你当小老师教教我怎么才能投准吧?”

安全保障细则

⚠️ 环境检查清单:清除场地内尖锐物品;确保所有器材边角圆润无毛刺;检查地面防滑性能(必要时铺设EVA地垫)。
⚠️ 行为规范预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演练“安全三步骤”——看周围→举手示意→确认无人后再行动。
⚠️ 应急处理预案:备有冰敷包应对轻微挫伤;设立安静角供情绪波动幼儿平复心情;提前告知家长可能出现的衣服污渍情况。


家园共育延伸建议

📌 家庭任务卡模板
| 日期 | 亲子互动内容 | 完成情况记录 | |------------|-------------------------------|---------------------------| | 周一 | 用沙发靠垫玩室内轻柔投掷游戏 | ✔️/❌ | | 周三 | 收集自然界中的可投掷材料(树叶/松果) | ___ | | 周五 | 录制30秒家庭投掷创意短视频 | QR码链接分享至班级群 |

📌 家长指导要点:避免使用标准化评价标准;着重表扬努力过程而非结果精度;建议每周固定时段开展亲子运动日。


FAQs

Q1: 如果孩子完全不愿意参与投掷活动该怎么办?
A: 先从非结构化的自由玩耍开始,例如提供各种质地的球让他自主探索弹跳、滚动特性,教师可扮演旁观者角色记录其自发行为模式,待建立起基本信任后再逐步引入结构化元素,也可以尝试转换活动形式,比如将投掷改为滚球入洞或踢毽子等替代性动作练习。

Q2: 如何平衡活动中的运动量与个体差异?
A: 采用“自助餐式”体能消耗方案:①设置不同强度的任务站(如静态投准区、动态移动接球区);②允许幼儿自主决定循环次数;③配备心率监测手环作为客观参考指标,当达到预设阈值时自动切换至舒缓整理环节,对于体能较弱的孩子,可通过延长休息间隔、减少重复次数等方式调整负荷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