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创作背景
- 时间地点: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密州(今山东诸城)。
- 作者心境:
- 政治失意: 当时苏轼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已辗转多地,仕途不顺。
- 思念亲人: 时值中秋,他与其弟苏辙已七年未见,兄弟情深,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 核心事件: 中秋之夜,苏轼饮酒赏月,心潮澎湃,对酒当歌,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原文与译文
- 原文 (上阕 - 上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上阕译文:
明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有?我端起酒杯问向苍天,不知道那月中的宫殿,今晚是何等年份,我真想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害怕那美玉砌成的楼宇,在那样高的地方经受不住严寒,还不如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欣赏自己清朗的影子,像现在这样在人间也很好。
- 原文 (下阕 - 下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下阕译文: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照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因思念而无法入睡的人,我本不该对月亮有怨恨,可你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满呢?人世间有悲伤、有欢乐、有分离、有团聚,就像月亮有阴晴、有圆缺一样,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就难以十全十美,只希望我思念的人啊,能健康长寿,哪怕我们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旨思想
- 核心情感: 由对月的咏叹,到对人生的哲思,最终升华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 三个层次:
- 对宇宙的叩问: “明月几时有?”开篇即展现出一种豪放不羁的宇宙观和浪漫主义情怀。
- 对人生的感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人从月的圆缺变化中,领悟到人生也充满了缺憾与无奈,这是一种旷达的宇宙人生观。
- 对亲人的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将个人的离愁别绪升华为一种普世性的、超越时空的美好祝福,体现了词人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
艺术特色
- 想象奇特瑰丽:
- 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想象自己乘风归去,在月宫起舞,意境开阔。
-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意象,既写出了月宫的华美,又暗示了理想的遥远和现实的孤寂。
- 情景交融,景中寓情:
- 上阕写景,通过“明月”、“清影”等景物,烘托出词人孤独、徘徊的心境。
- 下阕写情,由“朱阁”、“绮户”的月光引出对亲人的思念,情景水乳交融。
- 语言风格:豪放与婉约的完美结合
- 豪放: “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等句,气势磅礴,展现了苏轼的豪迈气概。
- 婉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何似在人间”等句,情感细腻,意境优美,充满了柔情。
- 哲理深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将自然现象与人生际遇巧妙类比,道出了万事万物皆有其规律、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深刻哲理,体现了词人豁达的胸襟。
名句赏析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含义: 只希望我们都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赏析: 这是全词思想境界的升华,它一扫离别的愁绪,将个人的情感扩展为对所有人的祝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思念并非空间的阻隔,而是心灵的相通,只要彼此珍重,共赏一轮明月,便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团聚,这句词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千百年来慰藉了无数离人的心,成为中秋佳节最经典的祝福语。
结构脉络
- 上阕: 问月 -> 想月 -> 恋月
- 起(问月): 以“明月几时有?”的奇问开篇,奠定豪放基调。
- 承(想月): 想象月宫景象,心生向往又恐其寒冷,矛盾心理。
- 转(恋月): 最终选择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旷达。
- 下阕: 怨月 -> 悟月 -> 祝月
- 承(怨月): 由月光照“无眠”引出对月圆人离的埋怨。
- 转(悟月): 笔锋一转,由月的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悟出“古难全”的哲理。
- 合(祝月): 最终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点明主旨,余韵悠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