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几乎所有中国的大学生,尤其是文科和商科学生,都会遇到。

没有绝对的“先”或“后”,这完全取决于你所在的学校、院系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可以从普遍规律和课程性质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普遍情况:绝大多数学校是“马原”先
在绝大多数高校,特别是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院系,课程安排的普遍顺序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概)
为什么是这个顺序?
-
知识的逻辑递进关系:
- 马原 是基础理论,它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你可以把它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地基”和“骨架”。
- 毛概 是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它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在“地基”上盖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楼”。
先学习“地基”(马原),再学习“大楼”(毛概),符合从理论到实践、从普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
教材和教学体系的安排:
教育部对这两门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有统一的指导,马原教材侧重于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是纯粹的、抽象的理论,毛概教材则侧重于将这些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代实践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实践性,这种编排也支持了“马原先学”的顺序。
特殊情况:部分学校或专业可能是“毛概”先
虽然“马原先”是主流,但在某些情况下,你可能会遇到“毛概”先上的情况。
-
院系或专业的特殊安排:
- 某些院系,比如历史系、政治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可能会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安排课程,他们会先讲“马克思主义如何传入中国,以及如何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毛概)”,然后再回头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马原),这种安排更侧重于“史论结合”。
-
教学资源或教师安排:
仅仅是某学期的师资力量或教室资源紧张,导致课程顺序临时调整,这种情况比较偶然。
-
课程体系的改革尝试:
少数学校正在进行课程改革,尝试将“马原”和“毛概”两门课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会包含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课程的界限会变得模糊。
总结与建议
| 课程 | 全称 | 与另一门课的关系 | |
|---|---|---|---|
| 马原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 理论基础,是“源” |
| 毛概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理论应用,是“流” |
- 大概率上,你的学校会先上《马原》。 这是最符合认知逻辑和教学大纲的安排。
- 最准确的方法是: 查看你所在学校、院系官网公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上面会明确写出大学四年每一学期要上的所有课程,包括它们的先后顺序。
如果你现在就要选课或者准备预习,建议你先预习《马原》,因为它的理论性更强,先打好基础,对后续学习《毛概》会非常有帮助,能让你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究竟是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发展而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