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脑图思维绘画教案,2025最新教学方案怎么设计?

脑图思维绘画教案:画出你的思维世界

教学课题

脑图思维绘画:画出你的思维世界

脑图思维绘画教案,2025最新教学方案怎么设计?-图1

教学对象

小学4-6年级或初中1-2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

1-2课时(每课时40-45分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脑图(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核心要素和绘制规则。
    • 掌握使用脑图进行信息梳理、知识归纳和创意构思的基本方法。
    • 学习将文字、符号、图像和色彩有机结合,创作一幅兼具逻辑性与艺术性的脑图作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讨论、示范和动手实践,体验从“中心思想”到“分支发散”再到“细节填充”的全过程。
    • 学习将一个抽象的主题(如“我的假期”、“水的循环”)通过视觉化的方式清晰、有条理地呈现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到思维工具可以变得有趣而高效。
    • 培养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 建立自信心,通过亲手绘制一幅完整的作品,获得成就感。
    • 培养审美情趣,学会用色彩和图像美化自己的思维成果。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 掌握脑图“中心图像”和“分支”的绘制方法。
    2. 理解并运用“关键词”和“图像化”的原则。
  • 教学难点:

    1. 如何将一个复杂或抽象的主题,合理地分解为有逻辑的次级和三级分支。
    2. 如何克服“我不会画画”的心理障碍,大胆地用简单的符号和图像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 包含脑图概念介绍、优秀作品范例、绘制步骤演示。
    • 教学范图: 在白板或大画纸上提前绘制一幅完整的脑图范例(如“我的梦想”)。
    • 工具: 彩色马克笔、水彩笔、A3或A4白纸。
  • 学生准备:

    • 绘画工具: 彩色铅笔、水彩笔、马克笔(至少3-5种颜色)。
    • 纸张: A3或A4白纸(建议A3,有更大创作空间)。
    • (可选) 尺子、铅笔(用于打草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脑图,开启思维之旅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5分钟)

  1. 情境创设:

    • 教师提问:“同学们,当你拿到一本书、一个知识点,或者要策划一次春游时,你的大脑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有很多点子,但感觉乱糟糟的,像一团毛线?”
    • 引出话题:“老师要教大家一个神奇的‘魔法’,能帮你把这团毛线理得清清楚楚,还能变得漂漂亮亮,它就是——脑图思维绘画!”
  2. 展示范例:

    • 教师展示自己绘制的“我的梦想”脑图范例,以及一些网络上优秀的、充满创意的脑图作品。
    • 提问:“大家看,这些图漂亮吗?它们看起来像什么?(像树、像烟花、像神经脉络)它们是怎么组织信息的?”
    • 引导学生观察并初步感知脑图的中心、分支、关键词和图像。

(二) 新知探究:脑图是什么? (15分钟)

  1. 脑图的概念:

    教师通过PPT讲解:脑图,又叫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发明的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它模仿人脑神经元网络的结构,以一个中心点出发,向四周发散,像一个立体的思考过程。

  2. 脑图的四大核心要素(结合范例图讲解):

    • ① 中心图像: 位于纸张最中央,是整个脑图的核心主题,它应该是一个图像,而不是一个单词,因为图像比文字更能激发大脑的活力。
      • 技巧: 画得大一些、夸张一些、有趣一些!
    • ② 分支: 从中心图像像树枝一样延伸出去的线条,主分支最粗,次级分支稍细,三级分支更细。
      • 技巧: 线条要自然、流畅,像有机物一样生长,避免死板的直线。
    • ③ 关键词: 每条分支上只写一个词或一个短句,这是脑图的精髓——用最少的词表达最核心的意思。
      • 技巧: 去掉“的”、“和”等虚词,只保留名词和动词。
    • ④ 图像与色彩: 尽可能多地使用图像、符号和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分类,图像帮助记忆和理解。
      • 技巧: 画不好复杂的没关系,用简单的图标(如☀️、⭐、❤️、🚗)代替!

(三) 教师示范:画一幅脑图 (10分钟)

  1. 确定主题: 以“我的假期”为主题,与学生共同构思。
  2. 分步演示:
    • 第一步:画中心图像。 在纸中央画一个太阳和沙滩椅,旁边写上“我的假期”。
    • 第二步:画主分支。 从中心向外画出4-5条粗曲线,分别代表“学习”、“玩乐”、“美食”、“运动”等。
    • 第三步:填关键词和次级分支。 在“玩乐”分支上,画出更细的分支,写上关键词“爬山”、“看电影”、“逛公园”。
    • 第四步:添加图像和色彩。 在“爬山”旁边画一座小山,在“美食”旁边画一个汉堡,并用不同颜色区分各个主分支。
  3. 强调重点: 在示范中不断重复关键词原则和图像化原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四) 学生实践与教师指导 (10分钟)

  1. 布置任务: 请学生在自己的纸上,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如“我的家庭”、“我最喜欢的动物”、“未来城市”),开始构思自己的脑图。要求: 先画出中心图像和主分支。
  2. 巡回指导:
    • 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创作。
    •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确定主题、分解分支。
    • 鼓励学生:“画得很好!你的想法很有趣!”“这个图标太棒了!”
    • 特别是对那些不敢下笔的学生,引导他们从最简单的图形开始。

(五)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5分钟)

  1. 小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脑图四大要素,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大胆创作。
  2. 作业: 完成自己脑图的次级分支、关键词和图像填充,下节课进行分享和美化。

第二课时:创意美化,分享交流

(一) 复习导入 (5分钟)

  1. 作品回顾: 快速展示几位学生上节课的草稿作品,进行简要点评,肯定其进步。
  2. 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搭建了脑图的骨架,这节课我们要给它穿上漂亮的‘衣服’,用色彩和创意让它变得独一无二!”

(二) 创意美化技巧讲解 (10分钟)

  1. 色彩的魔力:
    • 讲解色彩心理学:暖色(红、橙、黄)代表热情、活力;冷色(蓝、绿、紫)代表平静、智慧。
    • 技巧:一个主分支使用一个同色系,让整体看起来和谐统一,关键词可以用对比色,使其更突出。
  2. 图像的升级:
    • 展示更多简单又生动的图标范例(如用笑脸表示“开心”,用书本表示“学习”,用音符表示“音乐”)。
    • 鼓励学生将关键词“画”出来,苹果”旁边就画一个苹果,“奔跑”旁边画一个小人儿在跑。
  3. 布局的艺术:
    • 提醒学生注意留白,不要把纸画得太满。
    • 分支可以画成曲线、波浪线,甚至可以像藤蔓一样缠绕,增加趣味性。

(三) 学生创作与个性化指导 (20分钟)

  1. 深化创作: 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脑图,运用所学的色彩和图像技巧进行美化。
  2. 个性化指导:
    • 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风格,可以是可爱的、酷炫的、简约的。
    •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分支可以用什么颜色来代表它的感觉?”“这个词,你能想到什么有趣的画法?”
    • 对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尝试在分支上添加一些小装饰或边框。

(四) 作品展示与分享交流 (10分钟)

  1. “画廊漫步”: 将所有学生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墙上,形成一个“脑图画廊”。
  2. 分享与点评:
    • 邀请几位学生自愿上台,分享自己的脑图,介绍自己的主题、最喜欢的部分以及创作时的想法。
    • 引导学生进行互评:“我最喜欢XX同学的脑图,因为他的颜色用得很好看。”“我觉得XX同学的图标很形象,一看就懂。”
    • 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强调每个作品的独特性和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认可。

(五) 课堂总结与拓展 (5分钟)

  1.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画脑图,更学会了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脑图是我们大脑的‘外挂’,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学习和记忆。”
  2. 拓展: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的脑图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呢?(如:记课文笔记、做读书报告、策划班会活动、规划旅行路线……)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成为脑图小达人,用它来画出更精彩的世界!”

板书设计

(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在黑板一侧绘制一个简单的脑图框架)

主题:画出你的思维世界
脑图四要素:
中心图像 (画一个太阳图标)
分支 (画几条曲线)
(写上“学习”、“玩乐”)
图像与色彩 (画一个书本和爱心,旁边涂上蓝色和红色)
技巧:
* 关键词要精炼
* 多画图,少写字
* 色彩要分类
* 线条要自然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旨在打破传统笔记的枯燥模式,将思维训练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关注个体差异: 学生的绘画基础和思维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要降低要求,鼓励其“敢画”比“画好”更重要,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其进行更复杂的构思和更精细的描绘。
  2. 营造轻松氛围: 反复强调“没有对错,只有不同”,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的示范应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3. 时间管理: 第二课时的创作和分享环节时间可能紧张,教师需灵活掌握,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本创作并获得展示机会。
  4. 成果应用: 课后可以鼓励学生将脑图应用于实际学科学习中,例如用脑图整理一篇课文的脉络,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巩固学习效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