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明确的是,官方通常只公布报考人数和最终录取总人数,但不会按年度精确公布每个专业的录取情况,我们所说的“录取人数”通常指的是当年的最终录取总人数,这包括了推免生(保研生)和通过全国统考录取的学生。

近五年考研核心数据一览
| 年份 | 报考人数 (万人) | 录取总人数 (万人) | 报录比 (估算) | 关键特点/备注 |
|---|---|---|---|---|
| 2025年 | 474 | 约 4 | 约 4.2 : 1 | 报考人数首次下降,但竞争依然激烈。 |
| 2025年 | 457 | 约 7 | 约 4.1 : 1 | 报考人数增速放缓,报录比相对稳定。 |
| 2025年 | 377 | 约 7 | 约 3.4 : 1 | 报考人数激增,但录取人数与上年持平,报录比显著升高。 |
| 2025年 | 341 | 约 4 | 约 3.1 : 1 | 疫情影响下“考研热”开始升温。 |
| 2025年 | 290 | 约 1 | 约 3.6 : 1 | 报考人数首次突破290万,竞争开始加剧。 |
数据分析与解读
录取人数的变化趋势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 2025年到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最终录取总人数基本稳定在110万至112万之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观察点。
- 扩招背景:2025年,为应对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进行了大规模扩招,导致录取人数从2025年的81万左右跃升至111万。
- 高位稳定:自2025年扩招后,录取人数一直维持在这个高位,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增长或缩减。
报考人数的“过山车”式变化
与录取人数的稳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考人数的剧烈波动。
- 持续攀升 (2025-2025):从2025年的290万一路上涨至2025年的457万,这四年是“考研热”最顶峰的时期。
- 首次下降 (2025年):2025年报考人数降至474万,是近五年来首次出现下降,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如就业市场变化、考生心态趋于理性、部分考生选择“考公”或出国等。
报录比(竞争激烈程度)
报录比是衡量考研难度的最核心指标,它等于报考人数除以录取人数。
- 2025年是“分水岭”:这一年报考人数暴涨了80万,但录取人数未同步增加,导致报录比从3.1:1陡然升至3.4:1,竞争压力空前。
- 2025-2025年,竞争进入“白热化”:尽管2025年报考人数有所下降,但由于录取人数基数大且稳定,报录比反而达到了近五年的峰值2:1,这意味着平均每4-5个考生中才有1个人能被录取,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
录取规模已趋稳定: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总录取人数大概率会继续维持在110万上下的水平,不会再出现类似2025年那样的大规模扩招。
-
竞争压力持续存在:尽管2025年报考人数出现拐点,但庞大的基数意味着“考研热”远未退去,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对高学历需求的持续,考研仍将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
“内卷”加剧:报录比的持续走高,说明竞争已经从“能否考上”的阶段,进入了“必须考上好学校、好专业”的“内卷”阶段,考生不仅需要过国家线,更需要远超复试线才有机会被心仪的院校录取。
-
推免生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顶尖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推免(保研)比例逐年提高,这进一步挤压了统考生的名额,使得通过统考进入名校的难度变得更大。
给未来考研同学的建议:
- 早做准备:竞争激烈,战线需要拉长。
- 信息为王:密切关注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和报录数据,了解推免比例。
- 精准定位:合理评估自身实力,选择与自己匹配的学校和专业,切勿好高骛远。
- 注重复试:初试只是入场券,复试的权重越来越高,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