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核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走进数学乐园

这个中心主题旨在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将数学学习比作一场充满乐趣的探险。
一级分支:数与代数
这是数学的基础,核心是理解“数”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运算。
数的认识
- 核心概念: 理解数字不仅仅是符号,它代表“数量”。
- 关键点:
- 数数:
- 正数数: 1, 2, 3... (从1到100)
- 倒数数: 10, 9, 8... (从10到1)
- 跳数数: 2个2个地数 (2, 4, 6...);5个5个地数 (5, 10, 15...)
- 数的组成:
- 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5可以分成1和4,或2和3。
- 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 数的顺序与大小:
- 数序: 在数轴上理解数字的先后顺序。
- 比较: 学会使用
>(大于)、<(小于)、 (等于)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 数的读写:
- 认识并会读、写100以内的数字。
- 理解“个位”和“十位”的初步概念(如:15,1在十位,5在个位)。
- 数数:
20以内加减法
- 核心概念: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 关键点:
- 加法 (+):
- 意义: “合起来”、“一共”、“增加了多少”。
- 方法: 数数、接着数、凑十法(核心!)、利用数的组成。
- 减法 (-):
- 意义: “拿走”、“还剩”、“减少了多少”、“比较多少”。
- 方法: 数数、倒着数、破十法(核心!)、想加算减。
- 解决问题:
能看懂简单的图意或文字题,选择正确的加减法列式计算。
- 加法 (+):
100以内加减法
- 核心概念: 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 关键点:
- 不进位/不退位:
- 直接个位与个位相加/相减,十位与十位相加/相减。
23 + 15 = 38。
- 直接个位与个位相加/相减,十位与十位相加/相减。
- 进位加法:
- 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27 + 8 = 35(个位7+8=15,向十位进1,个位写5)。
- 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 退位减法:
- 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当10。
35 - 8 = 27(个位5-8不够,向十位借1,变成15-8=7,十位剩2)。
- 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当10。
- 不进位/不退位:
一级分支:图形与几何
让孩子从生活中认识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
平面图形
- 核心概念: 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感知其特征。
- 关键点:
-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 感知特征:
- 长方形: 有4条边,对边相等。
- 正方形: 有4条边,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 三角形: 有3条边,3个角。
- 圆形: 没有角,是圆圆的。
- 图形拼组:
用相同的图形拼成更大的图形或新的图形,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立体图形
- 核心概念: 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感受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 关键点:
- 认识图形: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 感知特征:
- 正方体/长方体: 能平稳地放在桌子上,有平平的面。
- 圆柱: 能滚动,有两个平平的面。
- 球: 能任意滚动。
- 生活中的应用:
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些立体图形,魔方是正方体,易拉罐是圆柱。
一级分支:测量
学习比较和描述物体的属性,建立初步的量化意识。
长度比较
- 核心概念: 理解“长”、“短”、“高”、“矮”是相对的。
- 关键点:
- 直接比较: 把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 间接比较: 用“第三者”(如一根小棒)作比较。
- 统一单位:
- 认识“厘米(cm)”这个长度单位。
- 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从0刻度开始)。
其他量的比较
- 核心概念: 理解生活中其他可测量的属性。
- 关键点:
- 比较大小: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 比较轻重: 用掂一掂或用秤来比较。
- 比较多少: 主要指数量的多少,与加减法结合。
一级分支:分类与整理
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这是逻辑思维的起点。
按单一标准分类
- 核心概念: 根据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组。
- 关键点:
把所有红色的圈起来;把所有圆形的放一堆。
按不同标准分类
- 核心概念: 同一组物体,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 关键点:
- 一堆积木,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形状”分。
- 简单统计:
通过分类整理,用打“√”、画“正”字等方式进行简单的计数。
一级分支:认识人民币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货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认识面额
- 核心概念: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其面额。
- 关键点:
- 元: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 角: 1角, 2角, 5角。
- 分: 1分, 2分, 5分。(现在已不常用,但需要了解)
单位换算与简单计算
- 核心概念: 理解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 关键点:
- 1元 = 10角
- 1角 = 10分
- 简单的加法: 买一个苹果2元,买一根香蕉1元,一共要多少钱?
2 + 1 = 3元。 - 简单的减法: 妈妈给了10元,花了3元,还剩多少钱?
10 - 3 = 7元。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图?
-
对于孩子:
- 游戏化学习: 把每个知识点变成一个小游戏,用积木练习分类,用扑克牌玩比大小,用购物玩具练习人民币计算。
- 生活化应用: 在超市购物时让孩子看价格,在分水果时让孩子数数和分配,在路上让孩子数车牌号或红绿灯。
- 动手操作: 多使用小棒、计数器、积木等学具,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直观。
-
对于家长:
- 检查知识盲区: 通过这份图,可以快速了解孩子哪些部分掌握得好,哪些部分是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性辅导。
- 辅导思路: 不要只教孩子“怎么算”,要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么算”,在教凑十法时,让孩子动手摆小棒,真正理解“凑”的过程。
- 鼓励提问: 当孩子问“为什么”时,是培养思维的最佳时机,耐心解答,或者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
对于老师:
- 备课参考: 可以作为教学大纲的参考,确保所有知识点都覆盖到。
- 课堂活动设计: 围绕思维图的分支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合作分类、数学故事会等。
- 评估工具: 可以根据思维图的要点来设计练习题和测验,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希望这份详细的数学思维图能帮助您更好地引导孩子,让他们在数学的乐园里快乐地探索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