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罗辑思维会员还值吗?权益升级了吗?

为你提供一个高效、系统化的知识获取和学习体系,帮你节省筛选信息的时间,并激发深度思考。

2025罗辑思维会员还值吗?权益升级了吗?-图1

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为你详细拆解其用处:

核心会员权益(你具体能得到什么?)

“得到”App的会员体系主要分为两种,它们的权益不同:

  1. 得到App年度/季度会员
  2. 《罗辑思维》视频节目会员

下面主要介绍功能更强大、内容更丰富的得到App年度会员,这是目前的主流。

海量精品课程和专栏的免费畅听/畅读

这是会员最核心、最值钱的权益,你可以免费访问App内所有由“得到”平台邀请的顶尖专家、学者、行业大咖制作的付费内容,包括:

  • 系统课程: 比如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何帆的《年度得到·30讲》、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等,这些课程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能帮你快速建立一个学科的底层框架。
  • 知识专栏: 比如万维钢的《精英日课》、罗振宇的《启发俱乐部》等,这些是持续更新的内容,紧跟时事,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深度解读。
  • 电子书: 会员可以免费阅读大量精选的电子书,很多都是经典著作或前沿作品的解读版。

用处: 你不再需要为每一门感兴趣的课程单独付费,几百块钱的会员费,就能解锁价值数千甚至上万的课程资源,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

每天听本书

这是“得到”的王牌功能之一,由专业的讲书人将一本几十万字的好书,用30-45分钟的时间,提炼核心观点和精华内容,讲给你听。

  • 内容覆盖: 涵盖商业、历史、心理学、科技、人文等几乎所有领域。
  • 形式: 有音频版和文字稿版,可以利用通勤、运动、做家务等碎片化时间高效“读完”一本书。

用处:

  • 高效获取知识: 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核心思想,决定是否需要精读原版。
  • 拓宽认知边界: 在短时间内涉猎大量不同领域的书籍,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
  • 对抗遗忘: 听书是很好的知识输入和复习方式。

线上讲座和直播

“得到”会定期举办线上讲座,邀请各领域的大咖进行分享,会员可以免费观看这些直播和回放。

  • 嘉宾: 包括诺奖得主、知名企业家、顶级学者等。
  • 通常是对某个行业趋势、社会热点或人生问题的深度探讨。

用处: 直接与顶尖大脑对话,获取一手信息和前沿洞察,这是普通渠道很难接触到的。

知识城邦和专属社群

会员可以加入“知识城邦”(一个类似论坛的社区),与其他会员、老师、课程主讲人进行交流、提问和讨论。

  • 互动学习: 看到别人对某个问题的独特见解,可以激发自己的思考。
  • 答疑解惑: 在课程讨论区,经常能看到老师或助教亲自回答问题。
  • 结识同好: 找到一群同样热爱学习、追求成长的伙伴。

用处: 将“独自学习”变成“社群学习”,通过讨论和碰撞,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避免闭门造车。

其他专属福利

  • 电子杂志: 免费阅读《罗辑思维》等精选电子杂志。
  • 会员日折扣: 在购买App内非会员内容时,享受专属折扣。
  • 线下活动优先参与权: 有机会优先报名或参与“得到”举办的线下沙龙、见面会等活动。

会员的深层价值(它能给你带来什么改变?)

除了看得见的权益,会员身份还能带来一些更深层次的价值:

  1. 构建你的“知识操作系统” “得到”的课程和内容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知识体系,学习它们的过程,就像在为你大脑的“操作系统”安装各种“应用模块”,让你看问题的角度更系统、更深刻,而不是停留在零散的信息层面。

  2. 节省最宝贵的资源:时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得到”帮你筛选、提炼、解读了海量的优质信息,你只需要花最少的精力,就能吸收到最核心的精华,这种“时间杠杆”效应是会员最核心的价值之一。

  3. 提供高质量的“认知脚手架” 很多时候,我们想学习一个新领域,但不知道从何下手,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带偏。“得到”的课程就像一个“脚手架”,为你搭建好学习的框架和路径,让你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效、正确地向上攀登。

  4. 塑造“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氛围 每天听本书、每周上几节课程,这种模式本身就在帮助你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身处一个由优秀学习者组成的社群中,也会被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所感染,让你更有动力坚持下去。


它适合什么样的人?

  • 职场人士: 希望快速学习新技能、了解行业动态、提升认知水平,为职业发展充电。
  • 学生和终身学习者: 有强烈的求知欲,希望通过系统化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 时间碎片化的群体: 通勤时间长、工作繁忙,希望利用零散时间进行高效学习的人。
  • 希望提升思维和认知的人: 不满足于浅层信息,希望对世界有更深刻、更系统理解的人。

需要注意什么?(它的局限性)

  • 并非包罗万象: “得到”的内容有其主观筛选和导向性,更偏向于商业、认知、人文社科等领域,对于一些非常专业的理工科研究或艺术领域,覆盖面可能不足。
  • 是“引路人”而非“终点”: 它提供的更多是框架性、启发性的知识,对于真正想深入研究某个领域的学者,它只能作为入门和引路,最终仍需回归到阅读原著、学术论文等。
  • 需要主动学习: 买了会员不等于学会了,知识需要你主动去吸收、思考和实践,否则只是一个躺在列表里的“收藏品”。
  • 内容风格偏向“实用主义”: 大部分内容都强调“有用性”、“可操作性”,对于追求纯粹思辨或人文情怀的深度读者,可能会觉得有些“功利”。

罗辑思维(得到App)会员,本质上是一个“认知服务”产品。

它通过提供系统化的课程、高效的听书服务、高质量的讲座和活跃的学习社群,帮你筛选信息、节省时间、构建体系、激发思考

如果你认同“知识付费”的价值,并且希望在一个高效、便捷的平台上进行持续、系统的自我提升,那么它的会员身份绝对物超所值,反之,如果你只是偶尔想看点东西,或者对它的内容风格不感冒,那么可能就不太适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