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您了解,我将嘉宾分为几个主要类别,并列出一些代表性人物。

商业与经济领域(实战派与思想家)
这类嘉宾是罗辑思维早期和中期节目的核心,他们带来了最前沿的商业实践和深刻的经济洞察。
- 刘润: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著名商业顾问,他是罗辑思维早期最重要的嘉宾之一,主讲过《五分钟商学院》等栏目,以其清晰、系统化的商业分析能力著称。
- 脱不花:得到App CEO,前和君咨询合伙人,她是一位极具实战经验的管理专家,主讲《脱不花的职场沟通课》等,语言犀利,方法实用。
- 古典:新精英生涯创始人,“超级个体”理念提出者,他的课程和演讲帮助了无数人进行职业规划和个人成长。
- 王煜全: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前IBM全球副总裁,他是“科技望远镜”式的人物,擅长从全球视野解读前沿科技趋势和商业机会。
- 傅盛:猎豹移动CEO,一位从产品经理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他分享过自己从金山到创业的心路历程和商业思考。
- 罗振宇本人:虽然他是主讲人,但他在节目中经常与嘉宾对话,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思想输出者之一。
科学与历史领域(学者与科普达人)
这类嘉宾将深奥的科学知识和宏大的历史叙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
- 万维钢(同人于野):物理学家,知名科学作家,他擅长用“精英日课”的形式,用科学的思维模型解读社会、文化和经济现象,深受“学霸”群体喜爱。
- 施展:外交学院教授,国际关系学者,他的《中国史纲》课程在得到App上现象级火爆,他提出“枢纽”理论,为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框架。
- 严伯钧:物理学家、艺术家,他主讲《西方艺术史》等课程,擅长打通科学与艺术的壁垒,用跨学科的视角讲解知识。
- 贾雷德·戴蒙德:美国历史学家,普利策奖得主,虽然他是外国学者,但罗振宇多次在节目中推荐并深度解读他的著作《枪炮、病菌与钢铁》、《第三种黑猩猩》等,对节目影响深远。
- 马未都:收藏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他经常作为嘉宾,分享他对历史、文物和文化的独到见解。
文化与哲学领域(思想者与文人)
这类嘉宾带来了对人性、社会和文明的深刻反思,提升了节目的思想深度。
- 陈嘉映: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课程和访谈,帮助听众理解“什么是好的生活”、“如何思考”等根本性问题,思想深刻,影响了一大批追求精神成长的听众。
- 熊培云:学者,作家,他的文字充满人文关怀,常探讨自由、理想、个人与国家等宏大而细腻的话题。
-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他常常在节目中展现其批判性思维和对时代文化的观察。
- 梁文道:知名媒体人,节目“一千零一夜”的主讲人,虽然他与罗振宇是不同知识社群的代表,但二人常有思想上的互动和碰撞。
- 李松蔚:心理学家,他擅长用心理学的视角解读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和行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文学与艺术领域(创作者与评论家)
这类嘉宾为节目增添了感性和审美维度。
- 马家辉:香港作家、媒体人,他的风格风趣、犀利,常从香港视角解读两岸三地的人物、历史与社会。
- 许倬云:历史学家,他的《许倬云说美国》、《许倬云说中国》等,是一位耄耋老人对文明命运的深刻忧思和宏大叙事。
- 杨照:作家、文学评论家,他主讲过《西方美术史》等,以其深厚的文学和艺术素养,为听众提供了高质量的审美体验。
其他领域(跨界与创新者)
- 吴伯凡:前《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罗振宇的早期搭档,他以其“伯凡日知录”栏目,用“认知式”的语言风格解读商业和社会现象,与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形成互补。
- 薛兆丰:经济学家,《奇葩说》辩手,他在得到App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曾创现象级销量,他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通俗易懂又颠覆认知。
- 宁向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他的管理学课程系统、严谨,为企业管理者和职场人士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框架。
总结特点:
- “知识网红”的摇篮:罗辑思维/得到App的平台效应,成功地将许多学者、作家和专家打造成了“知识网红”,如脱不花、万维钢、薛兆丰等。
- 强调“思维模型”:很多嘉宾的分享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注重提供可迁移的“思维模型”,帮助听众建立自己的认知框架。
- “翻译者”角色:罗振宇和他的团队扮演了“知识翻译者”的角色,将复杂、高深的知识,翻译成普通人能听懂、能记住、能使用的语言。
- 与时俱进:嘉宾的构成也随着时代和平台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的商业大佬、学者,到更多元化的跨界创新者和年轻一代的知识创作者。
这份名单只是冰山一角,但基本勾勒出了罗辑思维嘉宾的核心版图,您可以在得到App的官网或App内,根据“主讲人”或“嘉宾”标签,找到更完整的列表和他们的所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