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从“管道提供商”到“生态服务商”的彻底转型
传统运营商的核心身份是“管道提供商”:提供稳定、可靠、无差别的网络连接服务,其商业模式是“连接收费”(卖流量、卖分钟数、卖宽带端口),增长依赖于用户规模和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的提升。

而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中心”,其商业模式是“服务/内容收费”和“生态变现”,运营商的转型,本质上是从经营“连接”转向经营“用户”,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从“封闭系统”转向“开放生态”。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在探讨运营商如何应用之前,我们先明确互联网思维的几大核心特征:
-
用户思维:
- 核心: 一切从用户需求出发,而非从自身能力出发。
- 表现: 强调用户体验至上,快速响应用户反馈,追求极致的易用性和愉悦感,产品经理是核心,他们代表用户说话。
-
数据思维:
- 核心: 数据是新的生产资料,是决策的依据。
- 表现: 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偏好和需求,实现精准营销、个性化推荐和产品迭代,告别“拍脑袋”决策。
-
平台思维:
- 核心: 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平台,而非单打独斗。
- 表现: 开放自身能力(如网络、用户、计费),吸引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价值,然后通过抽成、广告等方式获利。
-
跨界思维:
- 核心: 打破行业边界,融合创新。
- 表现: 利用自身优势(如用户、网络、数据)进入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创造新的商业模式,银行做电商,运营商做金融、做内容。
-
迭代思维:
- 核心: 小步快跑,快速试错,持续优化。
- 表现: 推出“最小可行产品”(MVP),根据市场反馈快速迭代更新,而不是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产品。
-
流量思维:
- 核心: 流量是商业的血液,是入口。
- 表现: 通过免费、补贴等方式获取海量用户,再通过增值服务、广告、电商等方式实现流量变现。
运营商如何应用互联网思维?
结合运营商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实践:
组织与文化转型:打破“大公司病”
这是最难但也是最根本的一步。
- 从“部门墙”到“敏捷团队”: 组建跨部门的“小前台”团队(如产品、研发、市场、运营),围绕一个具体产品或目标快速响应,拥有决策权和资源调动权,后台(网络、IT、财务等)提供强大的支撑能力。
- 建立容错机制: 鼓励创新,允许失败,互联网产品的成功率很低,必须建立“快速试错、及时止损”的文化。
- 引入“鲶鱼”: 招聘有互联网基因的人才,引入互联网公司的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如项目跟投、OKR绩效考核),冲击传统国企的僵化文化。
产品与服务创新:从“套餐”到“场景化服务”
- 用户思维实践:
- 洞察用户: 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不只是知道“张三是138用户”,而是知道“张三是25岁,喜欢玩游戏,晚上11点后流量需求大”。
- 场景化服务: 推出针对特定场景的“产品包”,而不再是简单的流量+通话组合。
- 游戏玩家包: 高优先级带宽、专属游戏加速器、电竞直播会员。
- 家庭办公包: 高速宽带、云盘空间、视频会议软件折扣、家庭安防摄像头。
- 银发关怀包: 大字体手机、健康监测手环、一键呼叫服务。
- 极致体验:
- 简化流程: 线上化、自助化所有业务,从办卡、缴费、套餐变更到故障报修,让用户在App上几分钟内完成。
- 主动服务: 基于网络数据和用户行为,预测可能的问题(如信号弱、流量即将用尽),主动提醒并提供解决方案,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关怀。
商业模式转型:从“连接收费”到“生态变现”
- 平台思维实践:
- 开放能力: 将运营商的核心能力(如用户认证、计费能力、短信能力、位置服务、网络能力)通过API开放给合作伙伴,为小商家提供一键认证登录服务,为App提供短信验证码通道。
- 打造DICT(数据、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生态: 这是运营商转型的关键方向,利用自身的网络和云基础设施,为政府、金融、工业、医疗等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如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运营商不再是单纯的“管道”,而是成为“智慧社会的建设者”。
- 跨界思维实践:
- 金融科技: 依托海量用户和实名认证体系,发展移动支付(和包)、消费信贷、保险等业务。
- 自有或合作引入视频、音乐、阅读等内容,通过“流量+内容”的融合套餐,提升用户粘性。
- 物联网: 提供连接管理平台,为智能家居、车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提供连接服务,并向高附加值的平台服务延伸。
营销与渠道转型:从“广撒网”到“精准滴灌”
- 数据思维实践:
- 精准营销: 利用大数据分析,向特定用户群体精准推送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或服务,而不是群发短信或骚扰电话,向即将出国漫游的用户推荐“全球通”套餐。
- 用户生命周期管理: 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的用户(新入网、稳定期、流失预警期)采取不同的维系策略,最大化用户终身价值。
- 流量思维实践:
- 打造自有超级App: 将运营商App从一个简单的工具,升级为集通信、服务、内容、金融、生活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入口,成为用户手机里的“超级应用”,从而锁定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点。
运营商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 基因冲突: 互联网强调灵活、快速、开放;运营商传统基因是稳定、严谨、安全,两者在文化和组织上存在天然冲突。
- 历史包袱: 庞大的存量用户、复杂的IT系统(BSS/OSS)、沉重的线下渠道改造,都让转型步履维艰。
- 人才短板: 缺乏具备产品思维、数据思维和互联网运营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 竞争加剧: 不仅面临同业竞争,还要面对互联网巨头(如腾讯、阿里)在金融、内容、云服务等领域的降维打击。
机遇:
- 网络优势: 拥有无可比拟的、覆盖全国的网络基础设施,这是所有互联网服务的基石。
- 用户信任: 作为国家信息通信的命脉,运营商拥有天然的公信力和用户基础。
- 数据金矿: 海量的、多维度的用户数据是未来最宝贵的资产,在合规前提下,其价值不可估量。
- 政策支持: 国家大力推进“新基建”(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为运营商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运营商拥抱互联网思维,不是简单地做个App、开个公众号,而是一场“脱胎换骨”的系统性变革,其核心是思维的重塑:从以“网络和KPI”为中心,转向以“用户和价值”为中心。
未来的成功运营商,将不再仅仅是一个“连接的提供者”,而是一个“智能连接的赋能者”和“数字生态的构建者”,它们将利用自己的网络和数据优势,深度融入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扮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条路充满挑战,但前景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