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思考过。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难”的定义因人而异,取决于你的思维方式、知识背景和学习目标。

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帮助你判断哪一门对你来说可能更难。
从思维方式和能力要求来看
大学政治的“难”
大学政治(通常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的难度在于:
- 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马原》,充满了哲学概念(如物质、意识、矛盾、实践)、经济学原理(如剩余价值、商品二重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些概念非常抽象,需要你进行深度思考和逻辑推演,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 需要系统性和连贯性:政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自洽的逻辑体系,如果前面一个概念没搞懂,后面就会越来越难,感觉像在听天书,它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张需要你亲手编织的知识网络。
- 理论与现实的结合:难点在于如何将课本上的理论(如“矛盾论”、“实践论”)与复杂的社会现实、时事政治联系起来,并进行分析,这考验的是你的理解深度和运用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
- 记忆量大且需精确:特别是《毛中特》和《史纲》,涉及大量的时间、会议、文献、人物、政策,不仅要求记住,还要求表述准确,因为很多名词都有其特定的、官方的定义。
什么样的人会觉得政治难?
- 对抽象理论和哲学思辨不感兴趣的人。
- 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不擅长构建知识体系的人。
- 偏向于具体、应用型学习,对“形而上”的内容感到头疼的人。
大学英语的“难”
大学英语的难度在于:
- 长期积累的挑战:英语的“难”是日积月累的,它考验的是你从小学到高中的词汇量、语法基础和语感,如果基础没打好,大学阶段的阅读、听力、写作会非常吃力。
- 技能的全面性: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缺一不可,你可能阅读不错,但口语和听力是短板,或者写作总是拿不到高分,这种“偏科”在英语学习中非常普遍。
- 词汇是“硬通货”:没有词汇量,一切都白搭,你需要不断背单词,而且还要学会在不同语境下使用它们,这本身就是一项枯燥且耗时的工作。
- 文化和思维的差异: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学语言,更是学习其背后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如何写出地道的英文作文,如何理解西方的逻辑和修辞,这些都比单纯的语言规则更难。
什么样的人会觉得英语难?
- 从小英语基础就没打好,有“英语恐惧症”的人。
- 缺乏语言环境,听说能力薄弱的人。
- 不擅长长期坚持、重复性记忆(如背单词)的人。
从学习目标和投入产出比来看
- 政治课的“功利性”更强:对于绝大多数非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政治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期末考试,拿到学分,它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很多人采取“考前突击”的策略,背诵老师划的重点,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种“短平快”的方式,让政治在短期内看起来不那么难。
- 英语的“长期性”更明显:英语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慢功夫”,即使你为了考试突击,也只能应对眼前的试卷,但真正的英语能力(如阅读外文文献、无障碍交流)需要持续投入,对于想考研、保研、出国或进入外企的学生来说,英语是“硬通货”,其难度和重要性会持续贯穿整个大学生涯。
总结与对比
| 维度 | 大学政治 | 大学英语 |
|---|---|---|
| 核心难点 | 抽象思维、逻辑体系、理论联系实际 | 长期积累、词汇语法、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
| 思维方式 | 偏文科、偏哲学、偏记忆(精确记忆) | 偏语言技能、偏应用、偏习惯养成 |
| 学习曲线 | 前期可能很抽象难懂,一旦开窍会变得清晰 | 基础差则全程吃力,基础好则越学越轻松 |
| 突击效果 | 效果显著,考前背重点往往能过 | 效果有限,突击能应付考试,但能力提升不大 |
| 长期价值 | 对专业帮助有限,但对形成世界观、价值观有影响 | 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及未来职业发展,是通用工具 |
到底哪个更难?
- 如果你是“理科脑”,对抽象概念头疼,但从小英语基础不错:那么政治对你来说可能更难,你需要强迫自己进入一种哲学和思辨的模式。
- 如果你是“文科脑”,擅长理解和记忆,但英语一直是你的弱项:那么英语对你来说可能更难,你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弥补过去十几年的差距。
- 如果你两者都一般:恭喜你,你将体验两种不同类型的“难”,大学生活会非常“充实”。
给你的建议:
- 不要畏惧,正视差异:认识到它们的“难”是不同性质的,用对应的方法去攻克。
- 对于政治:不要死记硬背,先理解框架,理清逻辑,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再结合时事新闻去思考,你会发现它没那么枯燥。
- 对于英语: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制定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计划,比如每天背50个单词,听一段VOA慢速英语,读一篇外刊短文,重在坚持。
这两门课都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锻炼你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无论难易,认真对待,你都会从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