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秋小学数学统计思维导图怎么画?

小学数学《统计》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统计与概率

2025秋小学数学统计思维导图怎么画?-图1


一级分支一:数据收集

核心:获取原始材料是统计的第一步。

  • 1 收集方法

    •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例子:全班最喜欢的动画片调查。
    • 观察法: 直接观察并记录。
      • 例子:记录一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车辆类型。
    •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收集数据。
      • 例子:抛硬币50次,记录正面朝上的次数。
    • 测量法: 使用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
      • 例子:测量全班同学的身高。
    • 查阅资料法: 从书籍、网络等已有信息中获取。
      • 例子:查阅去年的天气记录。
  • 2 收集工具

    • 调查问卷: 设计合理的问题。
    • 记录表/记录单: 设计表格,方便记录。
      • 例子:车辆通过记录表(时间、类型、数量)。

一级分支二:数据整理

核心: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使其变得有条理、清晰。

  • 1 整理方法

    • 分类: 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
      • 例子:将水果按“苹果、香蕉、橘子”分类。
    • 排序: 将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 例子:将同学的身高从矮到高排序。
  • 2 整理工具

    • 统计表: 用表格形式清晰地呈现分类和数量。
      • 、日期、项目、数据。
    • “正”字法计数: 一种方便、不易出错的计数方法。
      • 规则:每个“正”字代表5。

一级分支三:数据描述与呈现

核心:用直观的图表来展示整理后的数据,便于分析和比较。

  • 1 条形统计图

    • 特点: 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 优点: 直观,便于比较不同项目的数量差异。
    • 类型:
      • 单式条形统计图: 只描述一组数据。
      • 复式条形统计图: 描述两组或多组数据,便于对比。
    • 构成要素: 标题、横轴(项目)、纵轴(数量/单位)、刻度、直条、图例(复式)。
  • 2 折线统计图

    • 特点: 用折线的上升和下降来表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 优点: 能清晰地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上升、下降、平稳)。
    • 应用: 常用于表示温度、销量、身高随时间的变化等。
    • 构成要素: 类似条形图,但数据点用线段连接。
  • 3 扇形统计图

    • 特点: 用整个圆表示总数量,用圆内各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
    • 优点: 能清晰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占比)。
    • 应用: 常用于表示“部分占总体的百分之几”。
    • 注意: 在小学阶段,主要要求认识和理解,计算相对较少。
  • 4 其他图表

    • 统计表: 精确呈现具体数值,是绘制图表的基础。
    • 象形统计图: 用具体物体的“个数”表示数量,非常直观(低年级常用)。

一级分支四:数据分析与解释

核心:从图表和数据中获取信息,做出判断和预测。

  • 1 分析内容

    • 读取信息: 能从图表中直接获取数据。
      • 例子:A项目有多少?B项目比C项目多多少?
    • 比较信息: 比较不同数据的大小、多少、差异。
      • 例子:哪个数量最多?哪个数量最少?它们相差多少?
    • 发现趋势: 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主要看折线图)。
      • 例子:销量是呈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
    • 做出预测: 根据趋势和规律,对未来的情况进行推测。
      • 例子:根据过去一周的气温,预测明天的气温大概会怎样?
    • 提出建议: 基于分析结果,给出合理的建议或方案。
      • 例子:哪种文具最受欢迎?下次进货时应该多进哪种?
  • 2 关键概念

    • 平均数: 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或“中等水平”。
      • 计算方法: 总数 ÷ 总份数 = 平均数。
      • 特点: 受所有数据的影响,是一个“虚拟”的数。
      • 例子: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
    • 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
      • 特点: 不受极端值(非常大或非常小的数)的影响。
    • 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 特点: 反映了数据的“普遍情况”或“集中趋势”。
    • 可能性: 事件发生的“机会大小”。
      • 一定、不可能、可能、很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
      • 简单事件: 能用“是”或“否”判断的事件。
      • 游戏公平性: 每个参与者获胜的可能性相等。

一级分支五:统计应用

核心:将统计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1 生活场景

    • 校园生活: 统计班级图书角书籍种类、选举班干部、分析考试成绩。
    • 家庭生活: 记录家庭每月水电费支出、制定旅行计划(调查天气)。
    • 社会生活: 看新闻了解天气情况、收视率调查、商品销售排行榜。
  • 2 解决问题步骤

    1. 提出问题: 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2. 收集数据: 针对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
    3. 整理数据: 用统计表或“正”字法进行整理。
    4. 呈现数据: 选择合适的图表(条形、折线等)来展示数据。
    5. 分析数据: 从图表中读取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
    6. 得出结论/做出决策: 根据分析结果,回答最初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小学阶段统计知识螺旋式上升

  • 低年级 (1-2年级):

    • 重点: 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和计数。
    • 工具: 象形统计图、简单的统计表。
    • 能力: 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回答“谁最多?”“谁最少?”等直接问题。
  • 中年级 (3-4年级):

    • 重点: 认识并会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 工具: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 能力: 能根据数据制作图表,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析,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 高年级 (5-6年级):

    • 重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深化数据分析能力。
    • 工具: 复式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 能力: 能进行更复杂的数据分析(如计算增长率、占比),理解中位数、众数,感受可能性,并能用统计知识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