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幼儿学算术,具象思维还管用吗?

什么是具象思维?

具象思维,也称为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主要是3-6岁)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它指的是幼儿需要依赖具体的事物、直观的形象和亲身 experiences(体验)来进行思考和学习的思维方式。

幼儿学算术,具象思维还管用吗?-图1

他们的大脑就像一个“相机”,先拍下大量的“照片”(具体形象),然后才能对这些“照片”进行初步的加工和联想,对于抽象的数学符号(如数字“3”、运算符号“+”、“-”)和概念(如“加法”、“等于”),他们是无法直接理解的。

幼儿学数学,不是靠“想”,而是靠“看”和“做”。


为什么具象思维是幼儿学算术的基石?

  1. 认知发展规律: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7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具体性和不可逆性,他们需要通过操作实物来理解数量关系,无法在头脑中进行纯粹的抽象逻辑运算。
  2. 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路径:人类学习任何新知识,都遵循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幼儿的数学学习更是如此,必须经历一个“物-图-数”的过渡阶段。
    • :具体的物品(如3个苹果)
    • :物品的图画(如画着3个苹果的图片)
    • :抽象的数字符号(如“3”)
  3. 建立数学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具象化的学习,孩子能明白数学不是书本上枯燥的符号,而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工具,这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

如何在算术学习中运用具象思维?(实践方法)

遵循“实物操作 → 图像表征 → 符号表达”的三步法,是引导幼儿从具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关键。

实物操作(最核心的阶段)

这是学习的基础,让孩子亲手去摸、去拿、去摆放、去合并、去分开。

  • 教数数
    • 不要:指着书本上的数字“1、2、3”让孩子跟读。
    • :给孩子一堆积木,让他一边拿,一边数:“1、2、3……”,或者给他水果,让他分给家人,让他理解数字对应的是“有几个东西”。
  • 教加减法
    • 加法(合并):“宝宝有2块饼干,妈妈又给你1块,你现在有几块?”让孩子亲手把2块饼干和1块饼干放到一起,然后数一数,得出“3块”。
    • 减法(拿走/减少):“盘子里有5个葡萄,你吃了2个,还剩几个?”让孩子从5个葡萄中拿走2个,再数一数剩下的。
  • 教比较(多少、大小、高矮)

    给他一高一矮两个杯子,让他倒水看看哪个装得多,给他一堆不同形状的积木,让他把圆形的都找出来。

常用实物:积木、乐高、小汽车、水果、糖果、豆子、手指、脚趾、身体部位等。

图像表征(从具体到抽象的桥梁)

当孩子熟悉了实物操作后,可以引入图像,帮助他们建立实物和符号之间的联系。

  • 点数图画:绘本或卡片上有3只小鸭子,让他指着鸭子数:“1、2、3”。
  • 画图表示:问他“2+1等于几?”,你可以引导他:“我们先画2个圈圈,再画1个圈圈,然后数数一共有几个?”
  • 使用数轴/点卡:用带有圆点的卡片(如3个点的卡片代表3),让孩子通过“点数”来理解数量。

符号表达(最终目标)

这是在充分的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自然引入的抽象符号。

  • 关联实物与符号:在操作完“2块饼干+1块饼干=3块饼干”后,可以告诉他:“你看,我们刚才做的事情,可以用数字写出来:2 + 1 = 3。”
  • 从具体到抽象的练习
    • 先用实物算 3 + 2 = ?
    • 再用图画算
    • 最后才过渡到纯粹的算式 3 + 2 = 5

需要避免的误区

  1. 过早进行抽象符号训练:直接让孩子背诵口诀、做书面算术题,这会导致孩子死记硬背,不理解其含义,扼杀学习兴趣,甚至造成数学焦虑。
  2. 强迫和纠错:当孩子数错时,不要立刻说“不对”,而是用鼓励的语气说:“我们再一起数一遍好不好?”保护孩子的探索欲和自信心比答案正确更重要。
  3. 脱离生活场景:只在特定“上课时间”教数学,平时生活中不引导,数学无处不在,吃饭时可以分碗筷,上楼梯时可以数台阶,买东西时可以算钱。

幼儿的具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算术的“脚手架”,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的任务不是跳过这个阶段,而是要耐心地为这个思维搭建稳固的脚手架

核心策略就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孩子看得见、摸得着、玩得了的游戏和日常活动。 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做中学,自然而然地理解数量关系,为未来的抽象数学学习打下坚实而愉快的基础,对于幼儿来说,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兴趣远比知识重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