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年民事诉讼程序思维导图最新版更新了吗?

民事诉讼程序全景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民事诉讼程序

2025年民事诉讼程序思维导图最新版更新了吗?-图1


第一审普通程序 (核心程序)

起诉与受理 (程序启动)

  • 起诉 (原告向法院提交诉状)
    • 条件 (符合四项条件)
      • 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 有明确的被告。
      •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 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 材料
      • 起诉状 (正本+副本)
      • 原告身份证明
      • 证据材料
      • 授权委托书 (如有代理人)
  • 受理 (法院审查立案)
    • 法院审查 (7日内)
      • 形式审查: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
      • 实质审查:是否符合起诉的四个条件。
    • 两种结果
      • 立案:符合条件,法院出具《案件受理通知书》,诉讼开始。
      • 不予受理/裁定驳回:不符合条件,出具书面裁定,原告可上诉。

审理前的准备 (庭前准备)

  • 送达起诉状副本 (被告收到后15日内提交答辩状)
  • 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 (如申请回避、提供证据等)
  • 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 (独任庭或合议庭)
  • 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证据
  • 追加/更换当事人 (根据案情需要)
  • 庭前会议 (整理争议焦点、归纳证据、促进和解)

开庭审理 (核心环节)

  • 开庭准备 (核对身份、宣布纪律、告知权利)
  • 法庭调查
    • 宣读起诉状
    • 当事人陈述
    • 出示证据、质证 (对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进行辩论)
    • 宣读鉴定意见/勘验笔录
  • 法庭辩论
    • 围绕争议焦点进行辩论 (事实认定、法律适用)
    • 顺序:原告 → 被告 → 第三人 → 相互辩论
  • 法庭调解
    • 贯穿于整个诉讼过程,但主要集中在辩论后。
    • 可由法官主持,也可由当事人自行和解。
    • 调解达成协议,制作《调解书》,送达后生效。
  • 合议庭评议 (休庭后,对案件进行评议,作出决定)
  • 宣判
    • 当庭宣判:10日内发送判决书。
    • 定期宣判:宣判后立即发送判决书。

判决与裁定

  • 判决 (解决实体问题,如“被告应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向原告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
    • 形式:书面判决书。
    • 可上诉。
  • 裁定 (解决程序问题,如“驳回起诉”、“中止诉讼”、“移送管辖”等)
    • 形式:书面裁定书或口头裁定 (记入笔录)。
    • 对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的裁定可上诉;其他裁定,部分可上诉,部分不可上诉。
  • 决定 (解决诉讼中的特殊事项,如对回避申请的决定、对罚款/拘留的决定)
    • 形式:书面决定。
    • 不可上诉,但可申请复议。

第二审程序 (上诉审)

  • 启动条件
    • 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裁定。
    • 在法定期限内 (判决15日,裁定10日) 提起上诉。
    • 提交上诉状。
  • 审理方式
    • 开庭审理 (原则)
    • 径行判决/裁定 (经过阅卷、调查、询问后,合议庭认为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
  • 裁判结果
    •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原判正确,二审予以维持。
    • 依法改判:原判有错误,直接改判。
    • 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原判认定事实错误或程序严重违法,撤销原判,将案件发回一审法院重新审理。
    • 查清事实后改判:原判基本事实不清,二审在查清事实后直接改判。
  • 效力:二审判决/裁定是终审的,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三. 审判监督程序 (再审程序)

  • 性质: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进行再次审理的“纠错”程序。
  • 启动途径
    • 当事人申请再审 (向上一级法院申请,有严格的期限和条件限制)
    • 法院依职权再审 (各级法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 检察院抗诉 (最高检对各级法院、上级检对下级法院已生效裁判提出抗诉)
  • 审理法院
    • 原审法院或其上一级法院。
    • 最高院也可提审或指令再审。
  • 处理方式
    • 裁定再审。
    • 中止原判决的执行。

四. 执行程序

  • 前提条件
    • 必须有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 (判决、裁定、调解书等)。
    • 义务人逾期不履行义务。
  • 启动方式
    • 申请执行 (权利人向法院提交申请执行书和生效文书)
    • 移送执行 (法院依职权将某些案件移送执行庭)
  • 执行措施 (强制手段)
    • 查询、冻结、划拨存款。
    • 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财产。
    • 搜查被执行人隐匿的财产。
    • 强制被执行人交付指定财物或票证。
    • 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退出土地。
    • 限制高消费、列入失信名单 (“老赖”黑名单)。
  • 执行中止与终结
    • 中止:出现特殊情况 (如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案外人提出异议暂无法解决等),暂停执行。
    • 终结:执行完成、申请人撤销申请、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等,结束执行程序。

五. 特别程序 (非讼程序)

  • 特点:没有原告和被告的对抗,主要解决非民事权益争议,实行一审终审,判决不得上诉。
  • 适用范围
    • 宣告失踪、宣告死亡。
    •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 认定财产无主。
    • 确认调解协议。
    • 实现担保物权。

贯穿始终的重要制度

  • 当事人制度

    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第三人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 证据制度
    • 举证责任:“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 证据种类: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
    • 证明标准:高度盖然性 (民事证据标准,达到“很可能”的程度即可)。
  • 诉讼代理人制度
    • 法定代理人 (为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代理)。
    • 委托代理人 (当事人委托律师、近亲属等)。
  • 期间与送达
    • 期间:法律规定的完成诉讼行为的期限 (如上诉期、举证期)。
    • 送达:法院将诉讼文书交给当事人的方式 (直接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等)。
  • 财产保全与先予执行
    • 财产保全:为防止判决后难以执行,对争议财产或被告财产采取的强制措施 (诉前保全、诉中保全)。
    • 先予执行:对某些紧急案件,在终审判决前,裁定义务人预先履行部分义务 (如医疗费、扶养费)。
  • 法院调解
    • 在法院主持下,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 调解书经双方签收后,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