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大学生法治思维如何应对新时代挑战?

下面我将从“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三个层面,系统地阐述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

大学生法治思维如何应对新时代挑战?-图1


什么是法治思维方式?—— 核心内涵

法治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决策行为的理性思维方式,它不是简单的“懂法条”,而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其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法律至上

  • 内涵: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无论权力大小、地位高低,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法律是衡量一切行为对错的最终标准。
  • 对立面:人治思维、权力至上、特权思想。

权利法定

  • 内涵: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我们享有什么权利,必须承担什么义务,都应在法律框架内清晰界定。
  • 对立面:想当然地认为“我有这个权利”,或“别人都这么做,我也可以做”,而忽略了法律的具体规定。

程序正当

  • 内涵:无论是国家机关行使权力,还是公民个人维护权益,都必须遵循法定、公正、公开的程序,实体正义(结果公正)需要通过程序正义来保障。“重实体、轻程序”是法治思维的大忌。
  • 对立面:为了达到“好”的结果,可以不择手段,无视甚至破坏法定程序。

平等保护

  • 内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公民,无论民族、性别、职业、财富、出身,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其合法权益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
  • 对立面:搞特殊化、看人下菜碟,因人而异地适用法律。

责任法定

  • 内涵:任何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必须由法律事前明确规定,不能事后随意追加或减免,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延伸。
  • 对立面:“法不责众”的错误观念,或“临时抱佛脚”式的“秋后算账”。

证据思维

  • 内涵:在判断事实、解决纠纷时,以证据为依据,主张权利或承担责任的当事人,必须提供能够证明其主张的合法证据,没有证据,再好的“故事”也难以得到法律支持。
  • 对立面:仅凭感觉、传言或“我以为”来下结论。

为什么大学生要树立法治思维方式?—— 时代价值

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法治思维方式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护身符”

  • 校园生活:从入学签订的《学生管理手册》,到奖学金评定、宿舍管理、学术诚信,处处都有法律规范的影子,遇到不公待遇(如不合理处分、学费纠纷、实习被骗等),法治思维能帮助你冷静分析,知道如何通过申诉、协商、诉讼等合法途径维权,而不是采取过激或违法手段。
  • 社会生活:从签订租房合同、网络购物,到求职就业、防范电信诈骗,法律无处不在,具备法治思维,能让你在签约时看清条款,在消费时保留凭证,在求职时识别“陷阱”,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规范自身言行的“导航仪”

  •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社交媒体上发言、转发信息,都要遵守法律法规,造谣传谣、网络暴力、侵犯他人隐私等行为,不仅要承担道德谴责,更要承担法律责任。
  • 坚守学术诚信: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行为,不仅违反校规校纪,更可能触及《教育法》等法律底线,法治思维让你明白,诚信是立身之本,违法成本极高。

实现职业发展的“助推器”

  • 无论未来从事何种职业,法治思维都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未来的公务员、企业管理者、法律从业者等,它更是必备素养,懂得规则、敬畏规则、运用规则,才能在复杂的职场和社会环境中行稳致远。

参与社会治理的“奠基石”

  •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法治素养,今天的大学生,是明天各行各业的骨干,只有当每个人都具备法治思维,才能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治思维方式?—— 实践路径

法治思维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养成的。

知法懂法:夯实理论基础

  • 学好核心课程:认真对待《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公共必修课,系统学习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知识。
  • 拓展阅读:阅读一些普法读物、经典法律案例(如“昆山反杀案”、“江歌案”等),关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官方公众号,了解法律动态和热点案件的法律解读。
  • 理解法律精神:不仅要记住法条,更要理解其背后的立法精神和价值追求,如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等。

留心用法:融入日常生活

  • 从“校园小事”做起:仔细阅读学生手册,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处理奖学金、评优、社团活动等事务时,注意程序的公正性。
  • 做“有心人”:在租房、购物、兼职、旅游时,有意识地保留合同、发票、聊天记录等证据,学会识别格式合同中的“霸王条款”。
  • 模拟实践:参加学校组织的模拟法庭、法律辩论赛、法律援助等活动,在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中,亲身体验法律的运作过程。

敬畏守法:内化行为准则

  • 守住底线:时刻提醒自己法律的红线不可触碰,不参与任何违法违纪活动,如网络赌博、校园贷、组织传销等。
  • 培养契约精神: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签订的合同要遵守,在人际交往和合作中,信守承诺是法治思维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 理性表达:在网络上或现实中,遇到不公或不解时,保持冷静和理性,依法依规表达诉求,而不是诉诸谩骂、威胁或暴力。

维权用法:勇于捍卫权利

  • 树立维权意识: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要选择忍气吞声,要明白,维权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在维护法律的尊严。
  • 了解维权途径:知道遇到问题可以向哪些机构求助,如学校的学生处、保卫处、法律援助中心,或向消费者协会、劳动监察部门、公安机关、法院等投诉和求助。
  • 学会求助:在复杂情况下,及时向老师、家长或专业律师咨询,寻求法律帮助。

法治思维方式对大学生而言,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实现价值的智慧和能力,它要求我们心存敬畏、脑有法理、行有规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积极投身法治实践,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为自己的人生保驾护航,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