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唐代进士每次录取人数是多少?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答案也比较复杂,因为唐代进士录取人数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而是经历了从少到多、再到相对稳定的演变过程。

唐代进士每次录取人数是多少?-图1

唐代进士科录取人数非常少,通常每次只录取几十人,整个唐代三百年间,总录取人数也不过数千人。 这使得进士成为当时科举中最难考取、含金量最高的功名。

下面我们分阶段来详细说明唐代进士录取人数的变化:

初唐时期 (618年 - 705年) - 录取极少,门第影响大

在唐代初期,科举制度尚未完全成熟,进士科的地位也不如后来那么崇高,录取人数非常稀少,有时甚至一次只录取一两个人。

  • 录取人数: 通常在 1-20人 之间,大部分年份在10人以下。
  • 原因:
    1. 制度初创: 科举只是选拔官员的辅助手段,世家大族的“门荫”制度(靠祖辈的功绩直接做官)仍然是主流。
    2. 名额有限: 统治者对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持谨慎态度,担心打破旧有的贵族秩序。
    3. 影响范围小: 进士科在当时的影响力有限,录取名额自然不会多。

著名例子: 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次科举只录取了4人,唐高宗时期,有时也仅有几人。

盛唐时期 (705年 - 765年) - 逐步增加,地位提升

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她为了打击关陇贵族集团,大力提拔寒门子弟,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到了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进士科成为最受士子追捧的科目,录取人数也随之稳步增加。

  • 录取人数: 通常在 20-40人 左右,偶尔会超过50人。
  • 原因:
    1. 政策倾斜: 统治者有意通过科举选拔更多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2. 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对文官的需求越来越大,科举成为重要的人才来源。
    3. 文化繁荣: 唐代文化鼎盛,读书人数量激增,竞争自然加剧,但录取名额也有所放宽。

著名例子: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录取了17人,而到了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则录取了27人,显示出增长趋势。

中晚唐时期 (765年 - 907年) - 相对稳定,名额增多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但为了维持统治,朝廷对文官的需求反而更大,不得不通过增加科举名额来笼络人才,这一时期,进士科的录取人数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并基本稳定下来。

  • 录取人数: 通常在 30-50人 之间,有时甚至可以达到60-70人。
  • 原因:
    1. 政治需要: 战乱后,中央政府需要大量官员来填补空缺和维持地方统治。
    2. 制度完善: 科举制度已经非常成熟和规范化,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3. 通货膨胀: 由于“进士”身份的巨大诱惑,录取人数虽然增加了,但考试的难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未减,甚至出现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是考中明经科到三十岁已经算老了,而考中进士到五十岁还算是年轻的)。

著名例子: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录取了35人,唐宣宗大中年间,有时一次录取超过60人,这在唐代已经算是相当多的了。


总结与补充

时期 大致录取人数 主要特点
初唐 1-20人 录取极少,门荫制度为主,科举地位不高。
盛唐 20-40人 录取稳步增加,进士科地位迅速提升,成为热门。
中晚唐 30-50人 (偶有60-70人) 录取名额相对稳定并有所增加,以满足政治需求。

需要特别强调的几点:

  1. “录取”不等于“及第”: 唐代科举考试分多级,通常要经过乡试、省试(由礼部主持),最后通过省试的人只是“及第”,获得了做官的资格,真正被授予官职,还需要经过吏部的“铨选”,考察其相貌、言谈、书法等。“进士及第”的人数和最终做官的人数还有区别。
  2. 竞争极其激烈: 整个唐代,大约举行了260多次进士科考试,总录取人数在6000-7000人左右,而当时全国的读书人数量庞大,录取率极低,中进士在当时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的盛事。
  3. “榜下捉婿”: 由于进士身份的尊贵,新科进士放榜后,达官贵人家会争相招他们为女婿,称之为“榜下捉婿”,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进士的稀缺和珍贵。

唐代进士录取人数虽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总体上维持在极低的水平,这正是其“金榜题名”能够流传千古、成为无数读书人毕生追求的原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