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思维培育学”并非一个官方的、独立的学科名称,但它精准地概括了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培育”,它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交叉性学问,它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思维科学的理论。

下面,我将从几个核心层面,为您系统地解读“语文思维培育学”。
核心理念:为什么“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被诟病为“死记硬背”和“标准答案化”,学生学了大量字词、语法、篇章,但遇到实际问题,如独立思考、清晰表达、批判性看待信息时,却常常力不从心。
“语文思维培育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其核心理念是:
-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不仅是交流的工具(工具性),更是承载文化、塑造精神的人文载体,思维培育,是连接这两者的桥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解读人文文本,才能让工具服务于人的发展。
- 过程重于结果:关注的不再是学生“记住了什么”,而是他们“如何思考”,教学的重点从“答案是什么”转向“你是怎么想到的”,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学会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维路径。
- 深度学习:思维培育追求的是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认知能力,而非停留在记忆和简单复述的浅层学习,它鼓励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世界进行深度对话。
核心目标:培育哪些语文思维?
语文思维是一个综合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相互关联的核心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
- 定义:运用表象进行联想、想象,从而创造新形象或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这是文学感受力的基础。
- 培育路径:
- 诵读与想象: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声音和情感,读《荷塘月色》,在脑海中构建月色下的荷塘景象。
-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情感。
- 续写与改写:鼓励学生根据文本线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再创作。
逻辑思维
- 定义: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活动,这是说理、论证的基础。
- 培育路径:
- 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议论文),或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记叙文)。
- 关键词句辨析: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递进、并列)。
- 逻辑辨析与论证:针对社会热点或文本观点,进行小型辩论,训练学生如何提出观点、寻找证据、进行严密推理。
批判性思维
- 定义: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它要求我们不盲从、不轻信,对信息和观点进行审慎的评估、质疑和分析。
- 培育路径:
- 多角度提问:鼓励学生从不同立场提问,如“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个观点有没有漏洞?”“如果换一种情况会怎样?”
- 比较阅读:将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论述,或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分析优劣。
- 信息甄别:在非连续性文本(如新闻、广告、社交媒体)阅读中,训练学生辨别信息来源、识别偏见、评估证据可靠性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
- 定义:产生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想法或解决方案的思维,它常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结合。
- 培育路径:
- 头脑风暴: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联想,提出尽可能多的观点,暂不作评判。
- “假如……”式提问:如“假如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假如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另一个样,会发生什么?”
- 跨学科融合:将语文与艺术、历史、科学等结合,例如为诗歌配画、为历史事件撰写新剧本等。
辩证思维
- 定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及其转化条件,这是更高阶的智慧。
- 培育路径:
- 分析矛盾关系: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内心的矛盾、事件发展的矛盾、观点之间的对立统一。
- 一分为二看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或社会现象时,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局限或消极的一面。
- 探讨“度”的把握:理解“过犹不及”,思考在复杂情境中如何做出最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实践路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育思维?
将思维培育融入日常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策略:
-
问题设计的“阶梯化”:
- 记忆性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低阶)
- 理解性问题:“作者想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什么?”(中阶)
- 应用性问题:“请你用这个句式造一个句子。”(中阶)
- 分析性问题:“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的?”(高阶)
- 评价性问题:“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高阶)
- 创造性问题:“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如何拍摄这个场景?”(高阶)
-
教学方法的“活动化”:
- 项目式学习: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如“家乡的非遗文化”),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搜集、访谈、写作、展示,全程锻炼信息处理、合作、表达和综合思维。
- 小组合作探究:将复杂问题分解,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再汇总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激发思维。
- 思维可视化工具:使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使用流程图分析事件逻辑,使用维恩图比较异同,让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见。
-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讨论、探究、创作中的表现,而不仅仅是期末一张试卷。
- 表现性评价:通过演讲、辩论、戏剧表演、研究报告等形式,评估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表达能力。
- 鼓励“言之有理”:对于开放性问题,只要学生的观点能自圆其说、逻辑自洽,就应给予肯定,保护其思维的独立性和积极性。
挑战与展望
挑战:
- 教师观念转变:部分教师仍习惯于知识灌输的模式,对思维教学感到陌生和力不从心。
- 评价体系制约:高考等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其指挥棒作用依然强大,如何让思维培育与应试需求找到平衡点是一大难题。
- 资源与支持不足:缺乏成熟的、可供一线教师直接使用的思维培育课程资源和培训体系。
展望: “语文思维培育学”代表了语文教育的未来方向,它培养的不再是一个只会答题的“考生”,而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表达、精于沟通、勇于创造的“完整的人”,这种人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记忆和简单重复性工作将越来越多地被机器取代,而人类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将变得愈发珍贵,语文教育回归“育人”本源,聚焦思维培育,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语文思维培育学”是一个宏大而深刻的课题,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语文的价值,并以科学的方法,将思维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让他们用语言的力量,构建起一个更广阔、更深刻、更智慧的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