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法治思维核心要求,如何护航新时代治理?

法治思维,就是运用法律原则、规则和精神来分析问题、判断是非、作出决策、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式和工作方法,它与人治思维、权力思维、关系思维等相对立,是现代文明社会治理的基石。

法治思维核心要求,如何护航新时代治理?-图1

其核心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法律至上

这是法治思维的基石和首要原则,它意味着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个人、组织(包括政党、政府)和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 对权力的约束: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权力的来源、行使和监督都必须有法律依据,不能有法外之权、法外之地。
  • 对公民的保障:法律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当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能够通过法律途径获得救济。
  • 具体体现: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职权法定

这是针对公权力(特别是政府)的核心要求,它指的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必须由法律明确授予,法无授权不可为,这是对“权力任性”的根本性制约。

  • 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权力不是自生的,也不是固有的,而是来自于人民的授予,并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 权力行使的边界性:法律授予了什么权力,才能行使什么权力;法律没有授予的,即使是为了“好”的目的,也不能随意行使。
  • 具体体现:政府出台任何政策、作出任何决定,都必须先问“于法有据吗?”,确保其行为在法定权限范围内。

程序正当

实体正义(结果公正)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正当的程序,实体正义也难以实现,甚至可能成为新的不公,程序正当要求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定步骤和方式。

  • 过程的透明: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决策过程、执法过程、司法过程都应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 参与的平等:在可能影响他人权益的决策和执法活动中,要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和听证权。
  • 制约的制衡:权力之间要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防止权力被滥用,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审查。
  • 具体体现:行政处罚前要告知事实、理由和依据;听证会上要听取各方意见;法院审判要公开审理、保障辩护权。

权利保障

法治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法治思维要求在处理任何事务时,都要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权利推定:在法律没有禁止的领域,公民的行为都应被推定为是合法的,享有自由和权利。
  • 权利救济:当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必须提供畅通、有效的法律救济渠道,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
  • 限制的严格: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并且是为了保护更重要的公共利益,且限制的手段必须与目的相适应。
  • 具体体现:在征地拆迁中,必须依法足额补偿;在疫情防控中,要最大限度减少对公民正常生活和权利的限制。

责任法定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责任法定要求任何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承担责任,都必须由法律预先规定。

  • 责任法定:不能法外加责,也不能法外开恩,不能因为某个行为“看起来很坏”就随意创设一个罪名或处罚方式。
  • 责任平等: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领导干部,只要实施了违法行为,都必须承担同样的法律责任,不搞“下不为例”或“法不责众”。
  • 具体体现:领导干部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其领导责任和法律责任;企业污染环境,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责任。

诚实守信

法治不仅是规则的体系,也是社会信用的基石,政府和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承诺,恪守信用,这是法治社会能够有效运转的社会心理基础。

  • 政府守信:政府要带头守信,发布的政策、签订的合同、作出的承诺必须兑现,如果因“公共利益”需要改变,也要依法给予合理补偿,树立“诚信政府”形象。
  • 社会守信:鼓励和引导企业、公民在民事活动中恪守信用,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 具体体现:政府招商引资时承诺的优惠政策,不能随意取消或变相收回;个人和企业要按时履行合同义务、偿还债务。

核心要求 核心内涵 主要针对对象
法律至上 法律具有最高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 全社会,特别是公权力
职权法定 权力来源于法律,法无授权不可为 公权力(政府、官员)
程序正当 权力行使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定步骤 公权力(司法、执法、行政)
权利保障 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公民个人
责任法定 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定的法律责任 全社会,特别是公权力
诚实守信 政府和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承诺,恪守信用 政府和社会成员

这六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法律至上是前提,职权法定是核心,程序正当是保障,权利保障是目的,责任法定是关键,诚实守信是基础,在实践中,只有将这六个核心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树立和践行法治思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