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思维”并不是一个官方或学术定义的术语,但它是一个在潮汕地区,尤其是在揭阳本地人中,被广泛用来形容一种独特地域文化和行为模式的词汇,它像一把双刃剑,既包含了揭阳人引以为傲的优点,也揭示了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来理解“揭阳思维”:
核心特征:务实与精明
这是“揭阳思维”最显著、最被公认的特征。
-
极强的商业嗅觉和务实精神:
- “爱拼才会赢”的极致体现:揭阳人骨子里就有经商的基因,他们不空谈理论,一切以“能不能赚钱”为最终衡量标准,无论是开个小卖部,还是创办大型企业,目标都非常明确。
- “落地生根”的草根智慧:很多揭阳企业家出身草根,白手起家,他们善于从最基础的市场需求中发现商机,对成本、利润的计算极为精准,能够“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用最少的资源撬动最大的效益。
- 案例:揭阳阳美村是全球闻名的高端翡翠加工和交易中心,村民凭借几代人对玉石的钻研和经营,将一个小村庄打造成“亚洲玉都”,这背后就是无数个体精打细算、务实经营的结果。
-
浓厚的乡土情结与圈子文化:
- “胶己人”(自己人)观念:这是潮汕文化的共同特征,但在揭阳体现得尤为突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首先建立在“是不是自己人”的基础上。
- 抱团取暖,信息共享:在商业活动中,老乡、亲戚、同乡会等关系网络至关重要,信息、资源、机会往往在圈子内快速流动,形成一个高效的互助系统,新人进入某个行业,很容易通过老乡关系获得指导和帮助。
- 两面性: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是凝聚力强,能共渡难关;劣势是容易形成排外性,对外部人才和新鲜事物的接纳度可能较低,商业合作也容易因人情关系而变得复杂。
精神内核:坚韧与拼搏
-
吃苦耐劳的韧性:
揭阳地处粤东,历史上并非富庶之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旱、涝)和资源匮乏,塑造了揭阳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他们愿意为了一个目标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有“三更穷,四更富”的奋斗精神。
-
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
揭阳人不仅有“小富即安”的一面,更有“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冒险家精神,他们敢于进入别人不敢涉足的领域,敢于承担风险,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初期催生了大量成功的民营企业家。
行为模式:低调与内敛
-
闷声发大财:
与一些喜欢高调炫富的地区不同,很多成功的揭阳企业家非常低调,他们更倾向于“藏富于民”,财富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或改善家庭生活,而不是追求社会名声,这种低调也源于他们“做事高调,做人低调”的处世哲学。
-
重视家庭和宗族:
家庭是揭阳人一切奋斗的出发点和归宿,个人的成功最终会体现在对家庭的贡献上,比如建房子、娶妻生子、光宗耀祖,宗族的力量在婚丧嫁娶、纠纷调解等方面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挑战与反思: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揭阳思维”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批评,这些批评也构成了对“揭阳思维”的反思。
-
“圈子文化”的壁垒:
过度依赖熟人网络,可能导致商业规则的模糊化,在需要大规模、跨区域、跨文化合作时,这种“人情生意”模式可能会成为发展的阻碍,让外人觉得“水太深”,难以融入。
-
创新与品牌意识的局限:
揭阳产业多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如五金、塑料、玉器),虽然规模庞大,但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在“贴牌生产”(OEM)模式下,缺乏对原创设计、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即“有产业,无品牌”的现象较为突出。
-
视野与格局的局限:
由于过于聚焦本地和“圈子”,部分企业家和民众的视野可能相对局限,对于宏观趋势、全球市场、新兴科技的敏感度和学习动力,与一线城市相比存在差距,有时会表现出对“外来事物”的怀疑和排斥。
-
“家天下”的治理模式:
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存在浓厚的家族式管理色彩,这种模式在创业初期效率高、凝聚力强,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可能在人才引进、规范化管理、权力交接等方面遇到瓶颈。
一把双刃剑
“揭阳思维”可以概括为:
以“务实、精明”为内核,以“圈子、家庭”为纽带,以“拼搏、坚韧”为动力,以“低调、内敛”为表象的一种地域性生存和发展哲学。
- 它的优势:让揭阳人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依靠团结和勤奋,迅速发展起强大的民营经济,创造了“揭阳奇迹”,这种思维是揭阳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驱动他们不断前进的引擎。
- 它的挑战:在全球化、数字化的今天,这种基于传统地缘和人情的思维模式,可能会限制其产业升级、品牌塑造和视野拓展,如何保留其精华(如拼搏精神、务实作风),同时拥抱现代商业文明(如规则意识、创新精神、开放包容),是“揭阳思维”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
理解“揭阳思维”,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判,而应看到其复杂性和历史必然性,它既是揭阳过去成功的密码,也可能是其未来需要突破的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