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开国大典历史思维导图,70+年细节何时解密?

开国大典历史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


历史背景 (Why?)

  • 国内形势

    • 军事胜利: 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基本消灭国民党军主力。
      • 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 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全国人民拥护。
      • 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的根本需求。
      • 统一战线团结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爱国力量。
    • 经济准备: 解放区经济初步恢复,为建国奠定物质基础。
  • 国际形势

    • 冷战格局: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形成,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 苏联承认: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为新中国打开了外交局面。
    • 民族解放运动: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 筹备工作

    • 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北平召开。
      •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定都北平(北京),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成立大典筹备委员会: 负责大典的具体事宜,包括场地布置、阅兵式、群众游行等。

大典盛况 (What & How?)

  • 时间与地点

    • 时间: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 地点: 北京天安门广场。
  • 主要人物

    • 核心人物: 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典主持人。
    • 重要人物:
      • 朱德——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 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 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界代表。
  • 核心议程

    • 第一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 第二步:升国旗、奏国歌。
      • 毛泽东亲自按下电钮,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 军乐队奏响《义勇军进行曲》。
    • 第三步:举行阅兵式。
      • 总指挥: 朱德总司令。
      • 受阅部队: 海陆空三军代表,包括“功臣号”坦克、“八一”军旗等。
      • 特点: “万国牌”武器装备,但精神面貌昂扬,展现了人民军队的新形象。
    • 第四步:群众游行。
      • 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等各界群众组成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
      • 场面热烈,展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和建设新中国的决心。

历史意义 (Significance)

  • 对中国而言:

    • 政治上: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 国家独立: 中国从此结束了百年屈辱史,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 政权更迭: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成为国家的主人。
    • 历史转折点: 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对世界而言:

    • 国际格局: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阵营。
    • 鼓舞力量: 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
    • 外交影响: 是20世纪世界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人物与轶事

  • 毛泽东: 不仅是宣告者,也是整个大典的灵魂人物,他的形象和声音通过广播传遍全国。
  • 朱德: 作为总司令,检阅了三军,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
  • 聂荣臻: 大典总指挥,负责整个活动的现场调度和安全保卫工作。
  • 礼炮: 鸣放了28响礼炮,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28年(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
  • 广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大典进行了现场实况广播,让全国人民都能“亲临”现场。

后续影响与历史评价

  • 国庆节的由来: 10月1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
  • 象征意义: 开国大典成为新中国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 历史评价: 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之一,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起点,它不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个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了一个崭新中国的诞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