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下)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中国古代史(下)—— 隋唐至明清 (581年 - 1840年)

隋朝 (581年 - 618年)
- 核心特点: 短命但统一,开创性强,为唐朝盛世奠定基础。
- 政治:
- 制度创新:
- 三省六部制: 中央决策、审议、执行分离,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 科举制创立: 打破门阀垄断,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 统一措施:
- 南北统一: 结束长期分裂。
- 改革官制: 整顿吏治。
- 制度创新:
- 经济:
- 大运河: 中心洛阳,连接南北,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但也成为其灭亡原因之一。
-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来源,减轻农民负担。
- 民族与对外关系:
- 民族政策: 册封、和亲,加强边疆管理。
- 对外交往: 繁荣,长安、洛阳成为国际大都市。
- 灭亡原因: 暴政、滥用民力(如修大运河、征高丽)、统治阶级内斗。
唐朝 (618年 - 907年)
- 核心特点: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开放包容,国力强盛。
- 政治:
- 制度完善:
- 三省六部制: 成熟并发展。
- 科举制完善: 分科考试,成为主要选官制度。
- 租庸调制: 唐前期主要赋税制度。
- 盛世局面:
- 贞观之治 (唐太宗): 政治清明,经济恢复,社会安定。
- 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 唐朝达到顶峰,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 安史之乱 (755年):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 制度完善:
- 经济:
- 农业: 曲辕犁、筒车等工具推广,粮食产量大增。
- 手工业: 丝织业、陶瓷业(唐三彩)闻名世界。
- 商业: 大运河、丝绸之路繁荣,出现柜坊、飞钱等早期金融形式。
- 文化:
- 诗歌: 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
- 科技: 僧一行(子午线测量)、孙思邈(《千金方》)、雕版印刷(金刚经)。
- 宗教: 三教并行,佛教鼎盛,禅宗发展。
- 艺术: 阎立本(绘画),颜真柳公(书法),敦煌莫高窟。
- 民族与对外关系:
- 民族政策: 开明,“天可汗”威望,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
- 对外交往: 空前开放,海陆丝绸之路并举,日本、新罗遣唐使来华学习。
辽宋夏金元 (916年 - 1368年)
- 核心特点: 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科技文化高峰。
- 政治格局:
- 北宋 (960-1127) 与辽、西夏并立。
- 南宋 (1127-1279) 与金、西夏并立。
- 元朝 (1271-1368): 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 宋朝 (北宋、南宋):
- 政治:
- 加强中央集权: 权力分割(“二府三司”),重文轻武,导致军事积弱。
- 王安石变法: 试图解决财政危机,但因触动大地主利益而失败。
- 经济:
- 经济重心南移: 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 商业革命: 纸币“交子”出现,城市商业繁荣(打破坊市界限),夜市、草市普遍。
- 文化:
- 理学 (新儒学): 程颢、程颐、朱熹,成为官方哲学。
- 科技: 活字印刷术(毕昇)、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 文学: 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话本、戏曲兴起。
- 政治:
- 元朝:
- 政治:
- 行省制度: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 民族等级制度: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民族矛盾尖锐。
- 经济:
- 漕运与海运: 大规模粮食运输。
- 商业: 繁荣,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 文化:
- 科技: 郭守敬(授时历)、王祯(农书)。
- 文学: 元曲(关汉卿、马致远),与唐诗、宋词并称。
- 灭亡原因: 民族压迫、政治腐败、天灾人祸导致红巾军起义。
- 政治: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 核心特点: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由盛转衰。
- 政治:
- 君主集权顶峰:
- 废除丞相: 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 设立内阁: 皇帝的秘书机构,权力渐重。
-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锦衣卫、东厂、西厂,监察百官,镇压异己。
- 对外关系:
- 郑和下西洋: 世界航海史壮举,宣扬国威,但非经济目的,最终停止。
-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保卫国家安全。
- 海禁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 君主集权顶峰:
- 经济:
- 农业: 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入,人口增长。
- 手工业: 景德镇瓷器,丝织业发达。
- 资本主义萌芽: 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文化:
- 思想: 王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
- 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四大名著问世,市民文化繁荣。
- 科技: 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
- 衰落与灭亡:
- 政治腐败: 宦官专权(如魏忠贤)、党争激烈。
- 社会矛盾: 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
- 农民起义: 李自成起义,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清朝 (前期:1644年 - 1840年)
- 核心特点: 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疆域辽阔,前期鼎盛,后期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 政治:
- 制度:
- 设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决策效率高但缺乏制约。
- 改土归流: 在西南地区,加强中央直接管辖。
- 疆域奠定:
- 平定准噶尔、回部叛乱。
- 设立驻藏大臣、伊犁将军。
- 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中俄东段边界。
- 文字狱: 严酷压制思想,阻碍了学术发展。
- 制度:
- 经济:
- 农业: 人口激增(“康乾盛世”),人地矛盾突出。
- 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如江宁织造)发达,但私营手工业受压制。
- 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缓慢,受封建制度束缚。
- 文化:
- 考据学 (乾嘉学派): 专注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和考证。
- 小说: 《红楼梦》达到古典小说高峰。
- 思想: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 对外关系:
- 前期: 开放,与西方有正常贸易往来。
- 后期: 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仅留广州一口通商,导致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
- 由盛转衰:
- 内部危机: 吏治腐败,土地兼并,社会矛盾尖锐。
- 外部冲击: 西方列强崛起,鸦片走私,贸易逆差。
- 鸦片战争 (1840年):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清朝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与对比
| 时期 | 核心政治制度 | 经济重心 | 核心文化成就 | 对外关系特征 |
|---|---|---|---|---|
| 隋朝 |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创立 | 南北开始融合 | 为唐朝奠基 | 开创性,但工程巨大 |
| 唐朝 |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 | 北方为主,南方兴起 | 诗歌黄金时代、科技高峰 | 开放包容,海陆并进 |
| 宋朝 | 重文轻武,加强集权 | 南方 | 理学、宋词、科技三大发明 | 海上贸易为主,陆上受阻 |
| 元朝 | 行省制、民族等级制 | 南方为主 | 元曲、科技 | 海运发达,中外交流 |
| 明朝 | 废丞相、设内阁、厂卫 | 南方为主 | 小说、总结性科技 | 郑和下西洋,海禁 |
| 清朝 | 军机处、改土归流 | 南方为主 | 考据学、小说 | 前期开放,后期闭关锁国 |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清晰地理解和记忆中国古代史(下)的脉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