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核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 《三国演义》

- 核心思想: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时代背景
- 起因: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黄巾起义爆发。
- 开端: 各路英雄豪杰崛起,群雄割据。
- 主线: 魏、蜀、吴三国鼎立,争夺天下。
- 结局: 三国归晋,天下统一。
三大主角/势力
这是思维导图的核心,分为三大分支:
蜀汉 (刘备)
- 核心人物:
- 刘备: 仁德之君,中山靖王之后,目标是“兴复汉室”。
- 关羽: “义”的化身,忠勇双全,红脸长髯。
- 张飞: “勇”的代表,粗犷豪放,嫉恶如仇。
- 诸葛亮: “智”的象征,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
- 关键事件:
- 桃园三结义: 刘备、关羽、张飞结为异姓兄弟。
- 三顾茅庐: 刘备诚心请诸葛亮出山,提出《隆中对》战略。
-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在诸葛亮和周瑜的指挥下,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 西川之战: 刘备夺取益州,建立蜀汉基业。
- 夷陵之战: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东伐吴国,兵败身亡。
- 六出祁山: 诸葛亮为完成先帝遗愿,六次北伐曹魏,最终病逝五丈原。
- 结局: 后主刘禅昏庸,蜀汉被曹魏所灭。
曹魏 (曹操)
- 核心人物:
- 曹操: “奸雄”代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目标是“一统天下”。
- 夏侯惇、夏侯渊: 曹家宗亲猛将。
- 张辽、徐晃、张郃: 五子良将,曹魏的顶梁柱。
- 司马懿: 深藏不露的谋士,后期成为曹魏的实际掌权者。
- 关键事件:
- 挟天子以令诸侯: 控制汉献帝,占据政治优势。
- 官渡之战: 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统一北方。
- 赤壁之战: 骄傲轻敌,被孙刘联军大败,统一大业受阻。
- 三国鼎立形成: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魏、蜀、吴三足鼎立。
- 结局: 司马氏家族逐渐架空曹氏,最终其孙司马炎篡魏建晋。
东吴 (孙权)
- 核心人物:
- 孙权: “能屈能伸”的君主,继承兄长基业,坐守江东。
- 周瑜: “美周郎”,雄姿英发,赤壁之战的总指挥。
- 鲁肃: 儒雅的谋士,主张联刘抗曹。
- 吕蒙: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白衣渡江,袭取荆州。
- 陆逊: 年轻的军事奇才,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
- 关键事件:
- 孙策平定江东: 孙权的哥哥打下江东基业。
- 赤壁之战: 联合刘备,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 荆州之争: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几代人都在为夺取荆州而努力。
- 夷陵之战: 联合曹魏,大败蜀汉,巩固了东吴的疆域。
- 结局: 后期内乱,孙权去世后,东吴逐渐衰落,最终被西晋所灭。
其他重要人物与事件
- 群雄割据:
- 董卓: 专权乱政,被王允设计,吕布所杀。
- 吕布: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武艺天下第一,但反复无常。
- 袁绍: “四世三公”,官渡之战的失败者。
- 袁术: 妄称帝,最终众叛亲离,吐血而亡。
- 经典战役:
- 官渡之战: 曹操 vs 袁绍。
-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 vs 曹操。
- 夷陵之战: 孙权 vs 刘备。
- 街亭之战: 马谡 vs 张郃,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
- 著名计谋:
- 王允连环计: 离间董卓和吕布。
- 诸葛亮草船借箭: 巧妙获取十万支箭。
- 周瑜苦肉计: 黄盖诈降,骗取曹操信任。
- 诸葛亮空城计: 以空城吓退司马懿大军。
- 关羽水淹七军: 生擒于禁,斩杀庞德。
这个思维导图从时代背景入手,以蜀、魏、吴三大势力为核心分支,每个分支下都包含了核心人物、关键事件,并补充了其他重要角色和经典战役,这样的结构简单明了,能够帮助您快速把握《三国演义》这部巨著的整体框架和核心故事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