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罗辑思维为何紧急删除巨婴相关内容?

2025年12月,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上,发表了一段关于“巨婴”的言论,他尖锐地指出,中国社会中存在一种“巨婴”心态,即成年人在心理上仍然是婴儿,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渴望被无条件满足,一旦受挫就怨天尤人。

罗辑思维为何紧急删除巨婴相关内容?-图1

这段言论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和批评,大量网友认为罗振宇的言论是“居高临下的傲慢”、“对普通民众的污名化和嘲讽”,并指责他脱离群众,不了解社会现实,这段视频在B站等平台被大规模删除,导致事件进一步升级,演变成一场关于精英与大众、知识分子与民众之间关系的公共讨论。


“罗辑思维”的角色

罗辑思维是一个知识类自媒体品牌,其创始人罗振宇以其“知识服务提供者”和“连接者”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受众大多是城市中产阶级、年轻白领和大学生,他们渴望通过“碎片化学习”获取新知,提升自我。

罗振宇的言论通常带有一定的“精英视角”,他习惯于从宏观、抽象的层面解读社会现象,试图为复杂的问题提供一个简单、清晰的“知识胶囊”,这次他选择的“巨婴”这个概念,以及他使用的方式,恰恰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


“巨婴”概念的争议

“巨婴”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在心理上未断奶的成年人,批评者使用这个词,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暗示对方心智不成熟、不负责任。

罗振宇的观点(以及“巨婴”理论支持者的看法):

  • 社会现象: 他们认为,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但很多人的精神成长并未跟上,这表现为:
    • 责任外化: 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抱怨社会、抱怨他人,而不是反思自己。
    • 非黑即白: 思维简单,认为世界非好即坏,要求绝对的公平和正义,无法接受复杂性和灰色地带。
    • 渴望被投喂: 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容易被煽动和带节奏。
  • 举例: 网络上的“键盘侠”、对公共事件的极端化评论、一些医闹或路怒症事件等,都可能被归因为“巨婴”心态。

公众的反驳(事件爆发的核心原因):

  • 傲慢与偏见: 公众认为,罗振宇用“巨婴”这个词,将社会中的复杂问题(如贫富差距、教育资源不均、社会压力等)简单归咎于民众的“心态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何不食肉糜”式的傲慢,他站在精英的立场上,居高临下地指责大众,忽视了结构性、制度性的社会问题。
  • 污名化与嘲讽: “巨婴”是一个极具侮辱性的标签,公众认为,罗振宇不是在进行严肃的社会学分析,而是在进行一种精英式的“精神优越秀”,通过嘲讽大众来彰显自己的“清醒”和“高级”。
  • 脱离现实: 许多批评者指出,罗振宇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已经与普通人的生活现实脱节,他无法理解普通人在高压社会下生存的焦虑、无奈和挣扎,将这种压力下的正常情绪宣泄或诉求,粗暴地贴上“巨婴”的标签,是极其不公平的。

“删”的含义与影响

“删”这个动作,是整个事件的引爆点,它至少包含了两层含义:

A. 视频被删除:

  • 平台行为: B站等平台删除了相关视频,可能是为了平息争议,也可能是收到了大量举报,这本身也反映了该话题的高度敏感性。
  • 火上浇油: 删除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是“心虚”的表现,是“压制言论自由”的行为,反而激起了更大的反弹,让更多人去寻找原视频,并参与到声讨中。

B. 罗振宇的“删除”与反思: 在事件发生后,罗振宇本人在微博等平台进行了道歉和解释,试图“删除”自己言论带来的负面影响,他承认自己的表达方式有问题,用词过于尖锐,伤害了大家的感情,他试图将“巨婴”这个概念解释为一种需要被理解和帮助的“心理状态”,而不是一种需要被鄙视的“道德缺陷”。

这种“亡羊补牢”式的道歉,在很多人看来效果甚微,公众的愤怒焦点已经从“巨婴”这个概念本身,转移到了罗振宇及其代表的精英群体的傲慢姿态上。


事件深层反思

“罗辑思维 巨婴 删”这个事件,不仅仅是一场网络骂战,它更是一个标志性的文化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深刻的矛盾和撕裂:

  1. 精英与大众的鸿沟: 事件暴露了知识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日益加深的认知隔阂和情感对立,精英阶层倾向于从个体和心态层面解决问题,而大众则更关注社会结构和公平正义。
  2. 公共讨论的极化: 它展示了当时网络公共讨论的典型特征:标签化、情绪化、非黑即白,一旦被贴上“巨婴”、“公知”、“五毛”等标签,理性的对话就变得非常困难。
  3. 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它引发了关于知识分子(或意见领袖)社会责任的讨论,知识分子的使命是启蒙大众、促进理解,还是应该迎合大众、贩卖焦虑?罗振宇的案例提供了一个失败的范本,提醒所有内容创作者,在表达观点时需要更多的同理心和谦逊。
  4. 社会心态的投射: “巨婴”这个概念的流行,本身就反映了社会的一种集体焦虑,人们渴望被理解;又急于寻找一个外部敌人(无论是“巨婴”还是“精英”)来解释自身的不幸和困境。

“罗辑思维 巨婴 删”事件,是罗振宇因在公开演讲中用“巨婴”一词居高临下地批评大众而引发的舆论危机,它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对立、公共讨论的困境以及知识分子在表达时可能面临的道德风险,这个事件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互联网舆论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