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理念:以“ABCDE”为纲,先救命,后治病
急诊工作的首要目标是“稳定生命体征,挽救生命”,所有决策都必须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急诊思维模式的基础是“分诊思维”,即快速判断患者最危险、最紧急的问题是什么,并优先处理。

急诊思维模式的五大核心步骤
这五个步骤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不断评估的过程,适用于每一位进入急诊的患者。
第一步:评估与识别
这是思维的起点,在接触患者的第一时间,就要通过“望、闻、问、切”迅速获取信息,形成一个初步印象。
-
“望” (Observation):
- 神志状态: 清醒?嗜睡?昏睡?昏迷?烦躁不安?
- 生命体征: 快速扫一眼监护仪(如果有的话),或通过观察呼吸频率、面色(苍白、潮红、发绀)、皮肤(湿冷、干燥、有无皮疹)来初步判断。
- 体位: 平卧?端坐呼吸(强迫坐位)?蜷缩位?
- 环境: 是否有呕吐物、血迹、药瓶、注射器等?
-
“闻” (Auscultation/Observation):
- 呼吸音: 听有无喘鸣、哮鸣音、湿啰音。
- 气味: 有无烂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酒味、大蒜味(有机磷中毒)。
- 声音: 说话声音嘶哑(可能气道问题)、呻吟声。
-
“问” (Interview):
- 主诉: “你哪里不舒服?”(用患者自己的话)
- 现病史: “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情况会加重或缓解?”“做过什么处理?”
- 关键问题: 对于危重症,直接问关键问题,如“你现在最难受的是什么?”“你觉得马上要死了吗?”
- 既往史/过敏史/用药史: 这是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
-
“切” (Palpation/Measurement):
- 生命体征测量: 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这是客观评估的基础。
- 体格检查: 快速查体,重点检查与主诉相关的部位。
第二步:初步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获得初步信息后,大脑开始飞速运转,形成一个或多个可能的诊断假设,急诊思维的特点是“宽泛鉴别,优先考虑致命性病因”。
-
使用“VINDICATE”等记忆法进行鉴别诊断:
- Vascular (血管性):心梗、中风、主动脉夹层
- Inflammatory (炎症性):胰腺炎、脓毒症
- Neoplastic (肿瘤性)
- Degenerative (退行性)
- Intoxication (中毒性)
- Congenital (先天性)
- Autoimmune (自身免疫性)
- Traumatic (创伤性)
- Endocrine (内分泌性)
-
牢记“致命五联征”(The Uncomfortable Truths): 对于任何主诉,都要首先排除或确认以下五种可能迅速导致死亡的疾病:
- 感染/脓毒症
- 心血管事件(心梗、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严重心律失常)
- 神经系统急症(脑卒中、脑疝、癫痫持续状态)
- 代谢/内分泌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状态、甲亢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 创伤/大出血
第三步:优先处理与稳定
这是急诊思维最关键的一步,即“ABCDE”法则,这个法则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行动框架,确保优先处理最危及生命的问题。
- A - Airway (气道): 气道是第一位的,判断是否通畅,有无异物、舌后坠、喉头水肿,必要时进行仰头抬颏法、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
- B - Breathing (呼吸): 评估呼吸频率、深度、对称性,有无呼吸困难、紫绀、喘鸣,处理张力性气胸、血胸,给予吸氧。
- C - Circulation (循环): 评估血压、心率、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判断有无休克(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等),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液,必要时输血或使用升压药。
- D - Disability (神经功能障碍/残疾): 快速评估神经系统功能,使用AVPU或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A(清醒)、V(对声音有反应)、P(对疼痛有反应)、U(无反应),判断有无脑疝风险。
- E - Exposure/Environment (暴露与环境): 为全面查体,需要脱去患者衣物,但要注意保暖,防止患者失温,同时寻找有无皮疹、瘀斑、外伤等。
核心原则:在处理B的时候,必须确保A是通畅的;在处理C的时候,必须确保A和B是稳定的。
第四步:再评估与动态决策
急诊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一个看似稳定的患者可能在几分钟内恶化。持续再评估是急诊思维的生命线。
- 频率: 病情越重,评估频率越高,危重症患者可能需要每5-15分钟评估一次。
- 重复ABCDE流程,对比生命体征的变化趋势。
- 目的: 判断当前治疗措施是否有效,病情是否好转、稳定还是恶化,并据此调整诊疗方案。
第五步:诊断性检查与最终处置
在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安排后续治疗或转归。
- 检查选择: 选择有针对性的、能快速出结果的检查,如POCT(床旁即时检验)、血常规、生化、心肌酶、D-二聚体、心电图、影像学检查(X光、CT),避免“撒大网”式的检查。
- 处置决策:
- 收入专科病房(如心内、呼吸、神内)
- 收入急诊留观病房
- 离院(病情稳定,明确诊断,门诊随访)
- 转院(本院无法处理)
- 安宁疗护/临终关怀
急诊思维的关键原则
- 时间就是生命: 快速识别,果断处理,不要在非关键问题上犹豫不决。
- 二八定律: 80%的危重症可能由20%的常见病因引起,要抓住主要矛盾。
- 反向思维: 先想“什么会要了患者的命?”,再想“他/她得了什么病?”。
- 团队合作: 急诊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与护士、技师、其他医生、上级医师保持高效沟通。
- 有效沟通: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时,要简洁、清晰、共情,告知风险和计划。
常见误区与陷阱
- “见树不见林”: 只关注患者的局部症状(如腹痛),而忽略了全身状况(如心率快、血压低,提示休克)。
- “先入为主”: 有了第一个诊断后,就不再考虑其他可能性,导致误诊。
- “检查依赖症”: 过分依赖化验和影像结果,而忽略了床旁的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床旁评估是基石。
- “医疗文书陷阱”: 写病历花费过多时间,延误了患者的抢救,急诊记录应简洁、客观、突出重点。
- “忽视人文关怀”: 在紧张的抢救中,忘记了患者和家属的恐惧和焦虑,一句简单的安慰和解释,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急诊思维模式是一种结构化、动态化、以患者安全为最高优先级的决策系统,它始于快速评估,经过鉴别诊断,核心是遵循ABCDE法则进行优先处理,并通过持续再评估来动态调整,最终完成从“救命”到“治病”的过渡。
掌握这种思维模式,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刻意训练和复盘总结,它不仅适用于急诊医生,对于所有临床医生在面对急症时,都是一种宝贵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