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图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地球与地图
一级分支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 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体系统: 地月系 → 太阳系 → 银河系 → 可观测宇宙
- 普通性: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 特殊性: 存在生命 (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有液态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维持地表温度, 是地球水、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
- 太阳活动: 黑子、耀斑 (对地球磁场、无线电短波通信、气候等有影响)
- 3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 潮汐现象: 引起海水涨落
- 地球自转的减速: 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周期变长
- 稳定地轴: 地球的“ stabilize”
一级分支二: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 1 地球的形状
- 科学证明: 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重力测量
- 准确描述: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 大小: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 2 地球的自转
- 定义: 绕地轴的旋转
- 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 周期: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真正周期) / 太阳日 (24小时, 昼夜交替周期)
- 地理意义:
- 昼夜交替
- 地方时差
- 地转偏向力: 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北右南左, 赤道无)
- 对地球形状的塑造: 赤道略鼓
- 3 地球的公转
- 定义: 绕太阳的旋转
- 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近日点、远日点)
- 方向: 自西向东
- 周期: 恒星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季节更替周期)
- 特点: 黄赤交角 (约23°26') 是季节和五带划分的根本原因
- 地理意义:
-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 昼夜长短的变化
- 四季的形成
- 五带的划分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一级分支三:地图
- 1 地图的基本要素
- 比例尺:
- 定义: 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
- 表示方式: 数字式 (如 1:500000)、文字式 (如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500米”)、线段式
- 分母越大, 比例尺越小, 表示范围越大, 内容越简略
- 方向:
- 一般方法: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 指向标: 指向标箭头所指为北方
- 经纬网: 经线指示南北, 纬线指示东西 (最精确)
- 图例和注记:
- 图例: 图例中符号和颜色所表示内容的说明
- 注记: 地名、山脉、河流等文字说明
- 比例尺:
- 2 地图的分类
- 分:
- 普通地图: 综合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 (如政区图、地形图)
- 专题地图: 重点反映某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经济现象 (如人口密度图、气候类型图、交通图)
- 按比例尺分:
- 大比例尺地图: > 1:100,000 (如军事地图、城市规划图)
- 中比例尺地图: 1:100,000 ~ 1:1,000,000
- 小比例尺地图: < 1:1,000,000 (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
- 分:
- 3 常用地图的判读
- 等高线地形图:
- 判读: 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陡缓
- 计算: 相对高度、温差
- 地形剖面图: 直观表示沿某条剖面线的地势起伏状况
- 等温线图: 判断气温分布、季节、洋流性质等
- 等压线图: 判断风向、风力大小、天气状况
- 等高线地形图:
一级分支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 1 内部圈层 (通过地震波划分)
- 地壳: 地球最外层, 由岩石组成 (薄而不均)
- 地幔: 位于地壳之下,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
- 地核: 位于地球最内部, 分为内核和外核 (高温高压状态)
- 2 外部圈层
- 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最外层
- 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等)
- 生物圈: 最活跃的圈层, 贯穿于其他外部圈层之中
一级分支五:地球表面形态
- 1 地表形态的变化
-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形成高山裂谷,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生长边界、消亡边界)
-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削高填低, 使地表趋于平坦)
-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形成高山裂谷,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 2 主要地貌类型
- 山地: 如喜马拉雅山
- 平原: 如东北平原
- 高原: 如青藏高原
- 盆地: 如塔里木盆地
- 丘陵: 如东南丘陵
一级分支六:地球上的大气
- 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 组成: 干洁空气 (氮、氧为主)、水汽、固体杂质
- 垂直分层: 对流层 (天气现象)、平流层 (臭氧层)、高层大气
- 2 大受热过程
- 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
-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
- 3 大气的运动
- 热力环流: 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冷热不均导致)
- 三圈环流: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 季风环流: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导致
- 4 常见天气系统
- 锋面系统: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 气压系统: 低压 (气旋)、高压 (反气旋)
- 5 全球气候
- 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地形、洋流
- 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一级分支七:地球上的水
- 1 水循环
- 类型: 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最重要的)
- 意义:
- 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 联系四大圈层, 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 塑造地表形态
- 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 2 海水性质与运动
- 海水温度: 空间分布 (低高纬、垂直)、时间变化
- 海水盐度: 分布规律 (副热带最高、赤道较低、高纬最低)
- 海水运动: 波浪、潮汐、洋流 (按性质分: 暖流、寒流)
- 3 陆地水
- 河流补给类型: 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 河流的水文特征: 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流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