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为几个模块,并附有详细的解题思路,方便家长引导孩子。

第一部分:找规律填数/图
是培养孩子观察力和归纳推理能力的经典题型。
数列规律
-
题目1: 1, 4, 9, 16, 25, ( ), 49
- 解题思路:
- 先看相邻数字的差:4-1=3, 9-4=5, 16-9=7, 25-16=9。
- 发现差是一个连续的奇数:3, 5, 7, 9...
- 下一个差应该是 11。
- 所以括号里的数是 25 + 11 = 36。
- 验证一下:36 + 13 = 49,符合规律。
- 答案: 36
- 解题思路:
-
题目2: 1, 1, 2, 3, 5, 8, ( ), 21
- 解题思路:
- 观察数列,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
- 1 + 1 = 2
- 1 + 2 = 3
- 2 + 3 = 5
- 3 + 5 = 8
- 所以括号里的数是 5 + 8 = 13。
- 验证:8 + 13 = 21,符合规律。
- 答案: 13
- 解题思路:
图形规律
-
题目: 观察下面图形的变化规律,在“?”处应该画什么图形?
- 解题思路:
- 引导孩子观察图形的排列顺序。
- 可以发现,图形是按照“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这三个为一组,不断重复的。
- 我们可以把数列分组:(△ ○ □), (△ ○ □), (△ ○ □), (△ ○ ?)
- 每一组都是这三个图形,?”处应该是这组循环的最后一个图形。
- 答案: □ (正方形)
- 解题思路:
第二部分:巧算与速算
旨在训练孩子发现数字特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计算 598 + 307 + 102**
- 解题思路:
- 引导孩子观察这几个加数,有没有特别接近整百、整千的数。
- 598 接近 600,102 接近 100。
- 我们可以把 598 看作 (600 - 2),把 102 看作 (100 + 2)。
- 原式就变成了:(600 - 2) + 307 + (100 + 2)。
- 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 -2 和 +2 先结合起来。
- 600 + 307 + 100 + (-2 + 2) = 600 + 307 + 100 + 0。
- 现在计算就非常简单了:600 + 100 = 700,700 + 307 = 1007。
- 答案: 1007
第三部分:应用题(一题多解)
应用题是数学思维的集中体现,鼓励孩子用多种方法解题,能极大地开阔思路。 ** 老师有30支铅笔,第一次分给一些同学,每人2支,还剩下12支,请问老师第一次分给了多少个同学?
-
逆向思维法(先减后除)
- 第一步: 先算出分出去了多少支铅笔,总共的铅笔数减去剩下的铅笔数,就是分出去的。
- 30 - 12 = 18 (支)
- 第二步: 再算分给了多少个同学,因为每人分2支,所以用分出去的总数除以每人分的数量。
- 18 ÷ 2 = 9 (个)
- 答: 老师第一次分给了9个同学。
-
方程思想(设未知数)
- 第一步: 设第一次分给了 x 个同学。
- 第二步: 根据题意列出等式,分出去的铅笔数是 2x,加上剩下的12支,等于总数30。
- 2x + 12 = 30
- 第三步: 解方程。
- 2x = 30 - 12
- 2x = 18
- x = 18 ÷ 2
- x = 9
- 答: 老师第一次分给了9个同学。
-
画图法
- 画一个圈代表30支铅笔。
- 从里面圈出12支,标上“剩下”。
- 问孩子:“剩下的部分是分出去的吗?”(不是)
- 再问:“那分出去的是哪一部分?”(就是没圈起来的部分)
- 让孩子数一数没圈起来有多少个“2支”的块。
- 这样也能直观地看出是9个2支,即9个同学。
第四部分:图形与几何
考察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和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 一个正方形,剪掉一个角(沿直线剪),还剩下几个角?
- 解题思路:
- 这个问题不能只给一个答案,要引导孩子思考所有可能的情况。
- 从一个角上剪,剪掉一条边,这样,原来的一个角没了,但剪口处会产生两个新的角,所以总数是 4 - 1 + 2 = 5 个角。
- 从一条边上剪,不经过顶点,这样,原来的一个角被剪掉了,剪口处也产生一个新的角,所以总数是 4 - 1 + 1 = 4 个角。
- 从相对的两个角之间剪,剪掉一个三角形,这样,剪掉了两个角,剪口处产生一个新的角,所以总数是 4 - 2 + 1 = 3 个角。
- 答案: 可能剩下3个、4个或5个角。
第五部分:趣味逻辑推理
需要孩子根据已知条件,一步步排除不可能,找到最终答案。 ** 小红、小丽、小明三人分别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和跳绳,已知:
- 小红不喜欢打篮球。
- 小丽不喜欢踢足球。
- 小红和小明正在一起踢足球。
请问:小红、小丽、小明分别喜欢什么运动?
-
解题思路:
- 从最明确的条件入手: 条件3说“小红和小明正在一起踢足球”,这说明小红和小明都喜欢踢足球。
- 验证和排除: 条件1说“小红不喜欢打篮球”,这与我们的发现不矛盾,条件2说“小丽不喜欢踢足球”,这说明小丽喜欢的是剩下的运动。
- 确定小红和小明的爱好: 根据条件3,小红和小明都喜欢踢足球。
- 确定小丽的爱好: 运动有篮球、足球、跳绳,足球被小红和小明喜欢了,小丽不喜欢足球(条件2),所以小丽喜欢的是打篮球或跳绳。
- 回头看条件1: 条件1“小红不喜欢打篮球”已经用过了,但小红喜欢的是足球,所以打篮球只能是小丽或小明,但我们已经确定小明喜欢足球,所以打篮球只能是小丽。
- 最后剩下的运动: 足球和小丽喜欢篮球都被确定了,那么剩下的跳绳就应该是小明的,但是这里和条件3“小明喜欢足球”矛盾了。
- 重新审视逻辑: 我在第五步犯了错,条件3“小红和小明正在一起踢足球”只能说明他们正在踢足球,不代表他们只喜欢踢足球,或者这个运动是他们唯一的爱好,但对于二年级题目,通常理解为“他们喜欢踢足球”。
- 修正逻辑(更符合二年级理解):
- 从条件3可知:小红喜欢踢足球,小明喜欢踢足球。
- 从条件2可知:小丽不喜欢踢足球,所以小丽喜欢打篮球或跳绳。
- 从条件1可知:小红不喜欢打篮球,这和我们得出的“小红喜欢踢足球”不冲突。
- 现在看小明:他喜欢踢足球,那么剩下的篮球和跳绳只能是小丽和小红的,但小红不喜欢篮球(条件1),所以小红只能喜欢跳绳。
- 小丽剩下的爱好就是打篮球。
- 最终结论:
- 小红喜欢 踢足球 和 跳绳 (题目通常理解为唯一爱好,所以这里题目条件可能存在歧义,更可能是:小红和小明在踢足球,说明这是他们正在进行的运动,不代表唯一爱好,但为了得到唯一解,我们通常假设每人一项爱好)。
- 更清晰的题目条件应该是: 小红、小丽、小明三人每人只喜欢一项运动,其他条件不变。
- 在“每人一项爱好”的假设下:
- 条件3 -> 小红和小明都喜欢踢足球,这不可能,因为每人一项爱好。
- 条件3更合理的理解是:小红和小明正在一起踢足球,说明他们两人都喜欢踢足球,但这与“每人一项爱好”矛盾,原题可能表述不严谨。
-
重新整理一个更严谨的题目和答案:
- 题目: 小红、小丽、小明三人分别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和跳绳,已知:
- 小红不喜欢打篮球。
- 小丽不喜欢踢足球。
- 喜欢踢足球的不是小明。 请问:他们分别喜欢什么运动?
- 解题思路:
- 从条件3入手:喜欢踢足球的不是小明,那么踢足球只能是小红或小丽。
- 结合条件2:小丽不喜欢踢足球,踢足球的只能是小红。
- 现在确定了:小红喜欢踢足球。
- 再看条件1:小红不喜欢打篮球,这和我们得出的结论一致。
- 现在看小丽:她不喜欢踢足球(条件2),剩下的运动是篮球和跳绳。
- 看小明:他不喜欢踢足球(条件3),剩下的运动是篮球和跳绳。
- 我们还剩下一条信息没用:小红不喜欢打篮球,这意味着打篮球只能是小丽或小明。
- 假设小丽喜欢打篮球,那么小明就喜欢跳绳。
- 检查所有条件:小红-足球,小丽-篮球,小明-跳绳。
- 小红不喜欢篮球。(√)
- 小丽不喜欢足球。(√)
- 喜欢足球的不是小明。(√)
- 答案: 小红喜欢踢足球,小丽喜欢打篮球,小明喜欢跳绳。 和解题思路能对您和孩子有所帮助!在辅导时,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说出思考过程,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 题目: 小红、小丽、小明三人分别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和跳绳,已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