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数字时代,我们为何该听罗辑思维说数字的坏话?

这里的“坏话”并不是说罗振宇在否定数字的重要性,恰恰相反,他是一位数字时代的受益者和积极拥抱者,他所批评的“数字”,更多的是指一种“唯数字论”的思维陷阱,即把数字本身当作目的,而忘记了数字背后真正的人、事、理和价值。

数字时代,我们为何该听罗辑思维说数字的坏话?-图1

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层面,并结合了《罗辑思维》中的一些经典案例和思想:

“唯数字论”导致“目标置换” (Goal Displacement)

这是罗振宇最常批判的一点,他指出,当一个组织或个人把一个可量化的指标(KPI)作为终极目标时,这个指标本身就会发生异化,人们会为了完成指标而工作,而不是为了指标所服务的那个真正有价值的目标

  • 经典案例:
    • 医院考核“平均住院日”:如果医院把“缩短病人平均住院日”作为核心KPI,医生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可能会出现“赶病人出院”的现象,比如让还没完全康复的病人出院,或者把复杂的病人推给其他科室,这样一来,“缩短住院日”这个数字本身成了目的,而“治愈病人”这个医疗的本质目标却被牺牲了。
    • 客服考核“通话时长”:客服的KPI是“平均通话时长不超过3分钟”,为了达标,客服可能会在顾客问题还没解决时就匆忙挂断电话,或者用一些标准话术敷衍了事,他们追求的是“短通话”这个数字,而不是“解决客户问题”这个价值。
    • 学校考核“升学率”:当升学率成为唯一目标时,学校可能会放弃对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不加分”的领域的投入,甚至可能为了提高平均分而劝退成绩差的学生,教育的本质——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被冰冷的数字所取代。

罗振宇的观点:数字是衡量进展的仪表盘,而不是方向盘,盯着仪表盘开车是危险的,因为你应该看着前方的路(目标),而仪表盘只是告诉你当前的状态,如果只盯着仪表盘,你可能会为了指针的指向而偏离正轨,甚至撞车。

数字抹杀了“质”的丰富性

数字擅长衡量“量”,但对于“质”的描述往往苍白无力,甚至会产生误导。

  • 案例:
    • 图书销量 vs. 图书价值:一本销量100万册的畅销书,和一本只印了500册但深刻影响了某个领域学者的小众专著,哪个价值更大?销量数字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罗振宇推崇的很多书,在销量上并不起眼,但他认为其“含金量”极高。
    • 粉丝数量 vs. 影响力:一个拥有1000万僵尸粉的“大V”,和一个只有1万但粉丝粘性极高、能深度互动和影响决策的“小V”,谁的价值更高?罗振宇更看重后者,因为影响力是质的体现,而不仅仅是量的堆砌。

罗振宇的观点:世界是复杂的、多维度的,而数字是线性的、单一的,试图用一把尺子(数字)去丈量整个世界,必然会丢失大量信息,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数字背后的语境、背景和复杂性

数字造成了“系统性的不公”

当数字被用作评价体系时,它看似公平,实则可能固化甚至加剧不公。

  • 案例:
    • 算法推荐: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的推荐算法,本质上就是一套数字逻辑,它根据你的点击、停留、点赞等行为数据,不断给你推送你喜欢看的内容,这会导致“信息茧房”,你的视野会越来越窄,接触不到与你观点相悖但同样有价值的信息,从长远看,这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公共讨论基础。
    • 信用评分:芝麻信用等信用体系,用数字来量化一个人的“信用”,但一个人的信用是多维度的,一次意外的逾期、一次不常见的消费行为,都可能拉低你的分数,而这个分数可能会影响你贷款、租房等,数字的冰冷处理,可能忽略了个体的特殊情况。

罗振宇的观点:数字评价体系看似客观,但它所依据的数据本身就是有偏见的,它奖励那些容易被量化的行为,而惩罚那些难以量化但同样重要的品质(比如善良、坚韧、创造力),这种“数字暴政”会扼杀人的个性和多样性。

数字让我们失去了“模糊”的智慧

罗振宇非常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模糊智慧”,道可道,非常道”、“大象无形”,他认为,过度依赖精确的数字,会让我们丧失对复杂世界的直觉和整体把握能力。

  • 案例:
    • 中医 vs. 西医:西医是典型的“数字医学”,通过化验单上的具体数值来判断健康与否,中医则更讲究“望闻问切”,是一种整体性、模糊性的诊断,罗振宇并非要否定西医,而是想指出,过度依赖冰冷的数据,可能会让我们忽略身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感觉”和“状态”。
    • 艺术欣赏:你无法用数字来量化一首诗的美,一幅画的意境,这些高级的、精神性的体验,恰恰是数字无法触及的领域。

罗振宇的观点:在人生的关键决策上,比如选择伴侣、职业方向,过分依赖理性的数据分析(比如列出优缺点打分),往往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因为人生充满了变量和不确定性,需要的是一种基于长期积累的“品味”和“直觉”,这种品味是数字无法赋予的。

罗振宇的“坏话”究竟在说什么?

罗振宇对“数字”的批评,并非反智或反科技,而是一种深刻的“工具理性批判”,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

  1. 警惕异化:防止数字从工具变成目的,防止KPI绑架人的行为。
  2. 回归价值:时刻追问自己,我所做的这些事,数字背后真正的价值是什么?是为了“人”,还是为了“数”?
  3. 拥抱复杂:承认世界的复杂性,不要迷信简单的数字模型,要学会在模糊和不确定中做出判断。
  4. 人本主义:所有数字都应该服务于人,提升人的体验和福祉,而不是让人成为数字的奴隶。

当罗振宇说“数字的坏话”时,他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在数字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人文的关怀,要做数字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