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AI时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会被颠覆吗?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上被称为哲学基本问题,它首先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恩格斯明确提出,但其根源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史,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AI时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会被颠覆吗?-图1

  1. 本体论层面(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谁决定谁?
  2. 认识论层面(第二方面): 我们能否认识存在?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

下面,我将围绕这两个层面,系统地论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哲学史上的核心论战:本体论层面

这个层面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核心,它划分了哲学阵营的根本界限。

唯物主义: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意识(思维)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代表人物/思想: 古希腊的泰勒斯(“水是万物之源”)、中国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
    • 核心观点: 试图从具体的、可感知的物质形态中寻找世界的统一本原,他们虽然直观地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带有朴素和猜测的性质。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代表人物: 17-18世纪的霍布斯、洛克、拉美特利等。
    • 核心观点: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开始以实验科学为基础,强调世界的物质性,但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不懂得辩证法,在解释社会历史和意识现象时陷入唯心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代表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
    • 核心观点: 这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法),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派生物,它科学地解释了意识产生的自然历史过程,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唯物主义的回答是:先有物质世界,后有人的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唯心主义: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意识、观念(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存在)是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物,是第二性的。

  • 客观唯心主义:

    • 代表人物/思想: 古希腊的柏拉图(“理念世界”)、德国的黑格尔(“绝对精神”)。
    • 核心观点: 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独立于人类意识的“客观精神”(如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个客观精神是世界的创造者,现实世界只是它的外化、摹本或体现,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自我展开的过程。
  • 主观唯心主义:

    • 代表人物/思想: 中国的王阳明(“心外无物”)、英国的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 核心观点: 认为世界是主观感觉或意识的产物,离开了我的感觉,世界就不存在,王阳明看花,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唯心主义的回答是:先有精神或意识,后有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依赖于精神而存在。


认识论的探索:我们能否认识世界?

这个层面关注的是人的认识能力问题,它与本体论层面紧密相连。

可知论

可知论者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

  • 唯物主义者大多是可知论者: 既然意识是存在的反映,那么只要我们坚持实践,不断探索,世界及其规律就是可以被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通过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可以无限逼近对客观真理的认识。

  • 有些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 黑格尔虽然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体现,但他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思维去把握这个“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过程,因此世界在本质上是可知的。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者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或者至少我们不能确切地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

  • 代表人物: 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
  • 核心观点:
    • 休谟认为,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经验,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一个客观世界,以及我们感觉与客观世界是否相符,这是无法知道的。
    • 康德则提出了“物自体”(或译“自在之物”)的概念,他认为,我们只能认识被我们的认识能力(时空形式和知性范畴)加工过的“现象界”,而那个独立于我们认识之外的“物自体”则是不可知的,他划定了人类理性的界限,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体”。

现代视角与意义

“思维与存在”的论战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 科学的成就支持了唯物主义: 现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等,不断地揭示着物质世界的奥秘,从宇宙大爆炸到DNA双螺旋结构,再到大脑神经元的活动,都为“物质第一性”提供了坚实的科学证据。
  • 科学的“难题”挑战着唯物主义:
    • 意识的“硬问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科学可以解释大脑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简单问题”),但无法解释主观体验(如“看到红色”的感觉)是如何从物质活动中产生的,这触及了思维与关系的核心鸿沟。
    • 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效应: 在微观世界里,观测行为似乎会影响粒子的状态,这被一些人解读为“意识”可能参与了物理实在的构成,但这在科学界仍有巨大争议,更可能是一种对量子力学理论的误解。

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 世界观与人生观: 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的问题,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人生,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会更相信客观规律,注重实践,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而一个唯心主义者,可能更强调精神力量、信念和意志的作用。
  • 方法论: 唯物主义指导我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唯心主义则可能导致主观主义唯意志论,脱离实际,空想蛮干。
  • 人工智能的哲学挑战: 当AI展现出越来越强的“思维”能力时,我们不禁会问:AI的“思维”与人类的“意识”有何区别?机器真的能“理解”世界,还是只是在处理信息?这再次将“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推向了新的高度。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阿基米德点”,它像一根主线,贯穿了整个哲学史,将不同的哲学家、不同的思想流派连接起来。

  • 本体论上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构成了哲学的基本矛盾。唯物主义的观点更符合现代科学的发现和人类的常识,它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客观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认识论上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辩论提醒我们,人类认识是有限的,但也是无限发展的,我们应保持谦逊,同时也要有探索未知的勇气。

对“思维与存在”的思考,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它更是一种根本的思维方式,它迫使我们反思:我们所相信的“真实”是什么?我们知识的来源和界限在哪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这个问题的持续追问,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也是人类理性不断自我超越的动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