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记载三峡猿声凄异,渔歌描绘其"哀转久绝",而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则凸显其连绵不断的特点,古人多认为猿鸣悲切,常引发羁旅愁思,但现代实地考察发现,三峡猿猴(如长臂猿)叫声实为高亢嘹亮,类似悠长的哨音,且多用于群体联络,这种声音在峡谷中产生回荡效应,形成"空谷传响"的独特音效,古人将猿鸣与悲愁情绪关联,可能源于对险峻环境的心理投射,以及文学传统的渲染,实际猿声更接近自然界生动的交响。

长江三峡,自古以险峻奇绝著称,两岸青山对峙,江水湍急,云雾缭绕间,常有猿声回荡,这声音穿透千年时光,成为文人墨客笔下不朽的意象,三峡中的猿叫究竟是什么样的?
历史记载中的猿声
早在唐代,诗人李白便在《早发白帝城》中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一句,勾勒出三峡猿声的连绵不绝,杜甫亦有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可见,猿声在古代诗人心中,常与哀愁、孤寂相连。
宋代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载:“峡中多猿,啼声凄厉,闻者心惊。”明代徐霞客游历三峡时,也曾描述:“猿声如泣,回荡山谷,令人心生寒意。”这些记载表明,三峡猿声并非单一的鸣叫,而是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或哀婉,或高亢,与峡谷的幽深环境相呼应。
现代观察与科学解读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三峡地区的猿类主要是川金丝猴和黑叶猴,它们的叫声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川金丝猴的叫声
川金丝猴是三峡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其叫声清脆悠长,类似“咕——咕——”或“呦——呦——”的连续音调,尤其在清晨或黄昏,群体间会通过叫声传递信息,声音穿透力极强,能在山谷中回荡数公里。
黑叶猴的鸣叫
黑叶猴的叫声则更为低沉短促,类似“咯——咯——”的节奏,通常用于警示同伴或宣示领地,它们的叫声不如金丝猴悠扬,但更具爆发力,在密林中尤为明显。
科学家分析,猿类的叫声不仅用于沟通,还与环境密切相关,三峡地区山高谷深,声音容易形成回响,因此猿类的鸣叫往往显得格外悠长,猿声的频率和节奏也会随季节变化,繁殖期时更为频繁,冬季则相对减少。
文化中的猿声意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猿声不仅是自然现象,更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
孤独与漂泊

古代文人常以猿声寄托羁旅之思,李白、杜甫等诗人的笔下,猿声往往与游子的孤寂相连,三峡水道险峻,古人行舟于此,听闻猿声,难免触景生情,感叹人生漂泊。
野性与自由
猿声也象征自然的野性与不受拘束的生命力,猿猴栖息于深山,远离尘嚣,其叫声被视为纯粹的自然之音,与人类社会的喧嚣形成对比。
禅意与超脱
在佛教文化中,猿声有时被赋予禅意,唐代诗僧寒山有诗云:“猿啼溪月冷,山静野花香。”猿声与山林的寂静相融,成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现代三峡的猿声现状
随着三峡大坝的修建和人类活动的增加,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一定变化,猿类的栖息地受到压缩,数量有所减少,但近年来,环保措施的加强使得部分猿群得以稳定生存。
在神农架、巫山等保护区内,仍能听到清晰的猿声,尤其在少有人迹的深谷,猿群的鸣叫依旧回荡,成为三峡原始风貌的珍贵遗存。
个人观点
三峡的猿声,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声音,它不仅是生物学上的交流方式,更是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回声,无论是李白的诗,还是现代科学的研究,都在诠释这一声音的深远意义,或许,当我们站在三峡的峭壁间,听到那悠长的猿啼时,才能真正体会何谓“山水有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