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父权思维在当代社会还有哪些新表现?

什么是父权思维?

父权思维,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将男性置于权力和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和心理体系,它不仅仅指由男性统治的政治或家庭结构,更是一种深植于文化、观念和潜意识中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系统地赋予男性特权,同时限制、贬低或定义女性。

父权思维在当代社会还有哪些新表现?-图1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层面来理解它:

核心特征

  • 男性中心: 社会的标准、规范、价值观和权力结构都是以男性的经验、视角和需求为默认标准的,女性的存在和经验则常常被当作“例外”或“他者”来对待。
  • 等级制度: 它建立并维护一种性别等级制度,认为男性天生优于女性,因此理应拥有更多的权力、资源和话语权,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是其基石。
  • 权力控制: 权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家庭中的权力)主要掌握在男性手中,并用于维护男性的主导地位和对女性、乃至其他男性的控制。
  • 二元对立: 它倾向于将世界划分为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范畴,并将男性与积极的、主导的范畴关联,女性与消极的、从属的范畴关联。
    • 理性 vs. 感性 (男性被认为是理性的,女性是感性的)
    • 公共领域 vs. 私人领域 (男性主导社会、工作等公共领域,女性被限制在家庭等私人领域)
    • 强 vs. 弱
    • 主导 vs. 服从

表现形式

父权思维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A. 家庭领域

  • “男主外,女主内”: 这是最经典的体现,男性被视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社会形象的代表,而女性的价值则更多地与家庭、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绑定。
  • 姓氏传承: 子女随父姓,象征着家族血脉和财产的男性传承。
  • 家庭决策权: 在重大决策上,父亲或丈夫的意见往往具有最终决定权。
  • 对女性的物化与控制: 对女性贞洁、外貌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她们人身自由和职业选择的限制。

B. 社会与职业领域

  • “玻璃天花板” (Glass Ceiling): 女性在职业晋升中遇到的、无形的、基于性别的障碍,高层管理、政治领袖等权力职位中,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
  • 同工不同酬: 在许多行业和岗位,即使从事相同的工作,女性的平均薪酬也往往低于男性。
  • “母职惩罚” (Motherhood Penalty): 女性在生育后,往往会面临职业发展受阻、晋升机会减少、薪酬下降等惩罚,而男性成为父亲则有时甚至会带来“父职红利”。
  • 职业性别隔离: 某些职业被认为是“男性领域”(如工程师、金融高管),另一些则是“女性领域”(如护士、教师、文员),后者通常社会地位和薪酬较低。

C. 文化与观念领域

  • 语言与话语: 语言中充满了男性为中心的词汇,如“ chairman (主席)”、“mankind (人类)”、“历史是由英雄创造的”(默认英雄为男性),对女性的称呼常常带有贬义或物化色彩。
  • 媒体与艺术: 影视作品、广告、文学中,男性角色通常是主角、拯救者和决策者,而女性角色常常是“花瓶”、等待被拯救的公主或是引发冲突的“祸水”,女性的身体被过度消费,以满足男性凝视。
  • 社会规范与刻板印象: 男性被期望要“坚强”、“有担当”、“不能轻易流露情绪”(有毒的男子气概 Toxic Masculinity);女性则被期望要“温柔”、“体贴”、“以家庭为重”。

谁是受害者?

虽然父权体系主要赋予男性特权,但它也对所有性别的人造成了伤害:

  • 对女性的压迫: 这是最直接的后果,限制了女性的潜能发展,剥夺了她们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 对男性的束缚: “有毒的男子气概”要求男性压抑情感、永远保持强大,这导致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是男性心理健康问题(如自杀率更高)和暴力行为(如男性间斗殴)的重要诱因,男性也被困在“必须成功养家”的单一角色中,失去了人生选择的多样性。
  • 对非二元性别者的排斥: 父权思维的二元性别观(非男即女)无法包容和理解跨性别者、双性别者等非二元性别者的存在,导致他们遭受歧视和边缘化。

与“父权制”的关系

  • 父权制 是指社会结构,即一套由男性掌握权力的制度、法律和规范体系,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系统
  • 父权思维 是指意识形态和心理模式,即内化于人们心中的、支持并维护父权制的观念、信念和价值观,它是父权制得以延续和巩固的“软件”

关系: 父权思维是父权制运行的“燃料”和“空气”,正是因为大多数人(无论男女)都在无意识地接受和践行着父权思维,父权制这个社会结构才能稳定地存在下来,改变社会结构,必须先从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开始。


总结与反思

父权思维并非指“每个男性都是压迫者”,而是指一种系统性的、结构性的不平等,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甚至将其视为“自然”和“正常”。

认识到父权思维的存在,不是为了指责或攻击男性个体,而是为了:

  1. 揭示不平等的根源: 理解性别不平等不仅仅是个人偏见的问题,更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体系问题。
  2. 促进自我反思: 让每个人都(无论性别)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受到了父权思维的塑造,我们是否无意识地用不同的标准要求男孩和女孩?
  3. 推动社会变革: 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并挑战这种思维模式,我们才能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包容和多元的社会,让每一个人(无论性别)都能自由、充分地发展自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