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
- 思维品质(如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不断发展。
- 自我中心思维向社会化思维的过渡。
下面,我们将按照年龄段(主要是3-6岁的学前期)来详细阐述这一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3-4岁(小班)—— 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主要依赖于感知和动作,他们的思维是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的,“做”和“想”是同步的。
主要特征:
- 思维与行动密不可分: 幼儿必须先接触到具体事物,并摆弄它,才能进行思考,要判断哪个杯子里的水多,他们必须亲手把水倒进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里才能知道,光靠看是判断不出来的。
- 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 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即兴的,边做边想,搭积木时,搭到哪里算哪里,很少有预先的构思。
- 非常具体: 他们只能理解眼前具体、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对于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的理解非常简单和直接。“昨天”可能指的就是“昨天睡觉的时候”,“远”走好久好久到不了的地方”。
- 初步的象征性思维萌芽: 开始出现象征性游戏(过家家),用一块积木当电话,用一根棍子当马,这表明他们开始能够用一个物体来代表另一个不在眼前的物体,是思维发展的一大进步。
举例:
- 孩子想玩小汽车,但他够不着放在高处的玩具箱,他会尝试跳、搬椅子,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动作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先想好“我需要搬个椅子来垫高”这个计划。
第二阶段:4-5岁(中班)—— 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
这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直觉行动思维仍然存在,但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可以不依赖直接的动作,而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思考。
主要特征:
- 依赖具体形象: 他们能理解一些关于图片、故事和情景的问题,但需要具体的形象作为支撑,给他们看一张“小明在哭”的图片,他们能说出“小明不开心了”,但如果问他们“什么是悲伤?”,他们很难用抽象的语言来定义。
- 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具有表面性和刻板性:
- 表面性: 他们只看到事物最表面的、最显著的特征,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活的”。
- 刻板性(或称“不可逆性”): 思维缺乏灵活性,难以从一个角度转换到另一个角度,最经典的例子是“守恒实验”:当两杯同样多的水被倒入一个粗矮的杯子和一个细高的杯子后,他们会认为细高杯子里的水更多,因为他们只关注到“高度”这一个维度,而无法同时考虑“宽度”这个维度,也无法理解水的总量是不变的。
- 开始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 能将两件事联系起来,但理解可能比较简单。“因为下雨了,所以地湿了”。
- 词汇量迅速增加,语言成为思维的工具: 他们能用语言来描述事物、计划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思维不再完全受限于当前的动作和形象。
举例:
- 给孩子讲故事《三只小猪》,他能理解大灰狼吹倒草房子和木房子,但吹不倒砖房子的情节,并据此判断砖房子最坚固,他的判断依据是故事中具体的形象和情节,而不是“建筑材料坚固性”这个抽象概念。
第三阶段:5-6岁(大班)—— 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进入大班后,幼儿的思维开始向更高水平发展,具体形象思维仍然是基础,但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出现。
主要特征:
- 开始摆脱具体形象的束缚: 能够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勇敢”、“友爱”、“公平”等,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解释。
- 逻辑推理能力增强:
- 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排序: 可以根据事物的多个维度(如颜色、形状、用途)进行分类,也能理解更复杂的序列(如按大小、高矮排序)。
- 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演绎: 通过观察几只鸟都会飞,归纳出“鸟都会飞”(这是一个不完全归纳);或者从“所有金属都会导电”这个大前提出发,推理出“铁是金属,所以铁会导电”。
- 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可逆性: 能够理解“守恒”概念了,在守恒实验中,他们现在能同时考虑“高度”和“宽度”两个维度,理解水的总量没有改变,他们也能理解“A>B, B>C,所以A>C”这样的可逆关系。
- 提问更深入,开始探究“为什么”: 他们不再满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开始探究事物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比如问“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
举例:
- 在做数学题时,他们不再需要依赖数实物(如糖果、手指头),而是可以在心里默数,或者理解“3+5=8”这个抽象的数字关系,他们也能理解“把一块橡皮泥捏成球形或长条形,它的重量不变”这样的守恒概念。
幼儿思维发展的核心趋势
| 发展维度 | 3-4岁 (小班) | 4-5岁 (中班) | 5-6岁 (大班) |
|---|---|---|---|
| 思维类型 | 直觉行动思维 (做中学) | 具体形象思维 (形象为主) | 抽象逻辑思维 (初步萌芽) |
| 思维依据 | 感知和动作 | 具体事物的形象和表象 | 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逻辑关系 |
| 逻辑特点 | 零散、表面 | 表面性、刻板性、不可逆 | 灵活性、可逆性、初步归纳演绎 |
| 语言作用 | 思维与语言基本同步 | 语言成为思维的重要工具 | 语言能清晰表达抽象概念 |
| 解决问题 | 依赖直接尝试和操作 | 依赖具体形象进行联想 | 能进行简单的计划、假设和推理 |
| 典型表现 | “拿来就玩”,边玩边想 | 过家家、看图说话、守恒实验失败 | 理解抽象词、问“为什么”、守恒实验成功 |
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 尊重发展规律,不拔苗助长: 不能要求3岁的孩子像6岁孩子一样进行抽象思考,教育内容和方法必须符合其当前思维水平。
- 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对于幼儿,特别是小班和中班的孩子,“看”和“做”是学习的最好方式,多提供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如玩水、玩沙、做手工、户外探索)。
- 善用具体形象: 教学时多使用图片、模型、故事、游戏等具体形象化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抽象概念。
- 鼓励提问和思考: 当孩子问“为什么”时,耐心解答,并可以反问“你觉得为什么呢?”,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推理。
- 耐心引导,等待成长: 当孩子表现出思维刻板或犯“低级错误”(如不守恒)时,不要急于批评或否定,理解这是他们思维发展的必经阶段,通过合适的活动和引导,帮助他们自己发现和修正。
理解幼儿思维发展的这些趋势,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并提供更科学、更适宜的教育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