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如何让发散思维教学不流于形式,真正提升学生创造力?

什么是教学中的发散思维?

我们来理解它的核心定义。

如何让发散思维教学不流于形式,真正提升学生创造力?-图1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或中心问题出发,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产生大量、多样、独特想法的思维方式,它追求的是思维的广度、数量和新颖性

与发散思维相对的是收敛思维,它是指将众多信息和想法汇集起来,通过分析、综合、逻辑推理,最终得出一个唯一或最佳答案的思维方式,它追求的是思维的深度、准确性和唯一性

在教学中,发散思维的目标不是要取代收敛思维,而是要让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考之轮”。

  • 收敛思维 像是车轮的轴,提供方向和支撑。
  • 发散思维 像是车轮的辐条,向四面八方展开,提供可能性。

一个优秀的学习者,既能像聚光灯一样聚焦问题(收敛),也能像探照灯一样照亮广阔的区域(发散)。


为什么教学中要强调发散思维?

在信息爆炸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死记硬背和标准答案的价值正在降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变得至关重要。

  1. 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几乎所有伟大的发明、艺术作品和商业创新,都源于一个打破常规的“异想天开”,发散思维是创新的源泉,它鼓励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答案,去探索未知和可能性。
  2.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且非结构化的,发散思维能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找到多种解决方案,并从中选择最合适的路径,而不是依赖唯一的“标准答案”。
  3. 增强学习动机和兴趣:当学生被鼓励自由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时,学习就从被动的知识接收变成了主动的意义建构,这种自主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4. 促进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产生的多种可能性,为后续的批判性分析(收敛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需要评估这些想法的可行性、优缺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阶的思维训练。
  5. 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未来的社会需要能够应对不确定性、跨界合作和持续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发散思维正是这些核心素养的基石。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具体策略与方法)

培养发散思维需要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思维的引导者”和“学习环境的营造者”。

营造安全、开放的心理环境

这是所有策略的基础,如果学生害怕犯错、害怕被嘲笑,他们绝不敢提出“愚蠢”或“离经叛道”的想法。

  • 接纳所有想法:对于学生的任何回答,首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不是立刻评判对错,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角度!”“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 延迟评判:在头脑风暴等环节,明确规则:“不批评、不否定、不评价,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 赞美“错误”和“不同”:当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时,即使不完全正确,也要大力表扬其勇气和创造力。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

问题的性质决定了思维的方向,封闭性问题(如“中国的首都是哪里?”)只能训练收敛思维,而开放性问题则能激发发散思维。

  • 多用“如何”、“怎样”、“…会怎样”、“有哪些方法”、“有什么不同”等词语提问。
    • 封闭性问题:“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
    • 开放性问题:“如果地球上没有植物,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 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项目。
    • 例子:设计一个解决方案,解决校园里的垃圾分类问题;为本地的一个历史人物创作一个短剧;用有限的材料搭建一座能承受重量的桥梁。

运用经典的思维工具

这些工具能将抽象的发散思维过程可视化、结构化,使其更易于操作。

  1. 头脑风暴:最经典的方法,围绕一个主题,在规定时间内,让所有成员自由地说出任何想法,不设任何限制。
  2. 思维导图:从一个中心词或概念出发,向四周发散出相关的关键词、想法和图像,形成一张网状的思维图,它有助于理清思路,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3. 六顶思考帽:由爱德华·德·波诺提出,是一种平行思维工具,它要求思考者从六个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角度看待问题,避免思维混乱。
    • 白帽(事实与数据):我们有哪些信息?
    • 红帽(情感与直觉):我的感觉是什么?
    • 黑帽(谨慎与风险):潜在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 黄帽(价值与利益):积极的一面和好处是什么?
    • 绿帽(创新与可能):还有其他的新想法吗?
    • 蓝帽(控制与组织):我们该如何思考和管理这个流程?
  4. SCAMPER法:一个激发创意的清单,通过七个角度来审视和改造现有事物。
    • Substitute (替代)
    • Combine (合并)
    • Adapt (改造)
    • Modify/Magnify (修改/放大)
    • Put to another use (挪作他用)
    • Eliminate (剔除)
    • Reverse/Rearrange (反转/重排)

鼓励跨学科和跨界联想

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地带。

  • 类比与比喻:鼓励学生用不相关的事物来解释一个概念。“解释电流就像水流一样”。
  • 主题式学习: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如“水”、“城市”、“变化”),整合语文、数学、科学、艺术、历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视角进行探究。
  • 引入艺术元素: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本身就是发散思维的绝佳训练场,让学生通过画画、编故事、表演等方式来表达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案例对比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来看一个教学案例: 古诗《咏鹅》**

传统教学(侧重收敛思维):

  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2. 逐字逐句解释:“曲项”、“向天歌”、“白毛”、“绿水”、“红掌”是什么意思。
  3. 提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动物?”(鹅)“它是什么颜色的?”(白色)。
  4. 最终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背诵和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

融入发散思维的教学设计:

  1. 导入(激发兴趣):展示一幅白鹅的图片或视频,提问:“看到这只鹅,你想到了什么?它可能在想什么?”
  2. 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只鹅在做什么。
  3. 深度发散(核心环节)
    •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这只鹅,你会对世界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从鹅的视角出发,进行想象和表达)。
    • 思维导图:以“鹅”为中心词,让学生发散出与鹅相关的所有词语(颜色、动作、生活习性、故事、诗歌等)。
    • 跨界联想:“这首诗让你想到了哪位画家的画?”(齐白石)“它的叫声让你想到了哪种乐器?”(小号,清亮)“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首歌,它会是什么风格?”(欢快的、抒情的)。
    • “…”提问:“如果这只鹅生活在沙漠里,它会是什么样子?它会怎么‘咏’自己?”
  4. 收敛与升华
    • 在学生充分发散后,再回到古诗本身,讨论诗人骆宾王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生动?(观察细致、想象力丰富)。
    •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画、写续篇、编舞蹈)来表现这首诗。

对比可见:后者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了他们的想象力、共情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


挑战与注意事项

  1. 避免为发散而发散:发散思维不是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地胡思乱想,它最终要服务于问题解决或意义建构,需要与收敛思维相结合,对产生的想法进行筛选、评估和深化。
  2. 平衡“广度”与“深度”:过分强调发散可能导致思考流于表面,缺乏深度,教师需要适时引导,让学生在多个想法中找到最有价值的那个进行深入探究。
  3. 对教师的高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灵活的课堂调控能力和高超的提问技巧,才能有效地驾驭发散思维的课堂。
  4. 评价体系的变革:传统的标准化考试难以评价发散思维,教师需要采用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作品集、项目报告、课堂表现观察、口头答辩等。

在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是从“教知识”走向“育思维”的关键一步,它要求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境、问题和活动,将思维的火花点燃,让学习过程充满探索、惊喜和成长的喜悦,这不仅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需要,更是教育回归其本质——培养一个完整、独立、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必然要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