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初中化学考点更新?思维导图还适用吗?

初中化学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初中化学

2025初中化学考点更新?思维导图还适用吗?-图1


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的基石)

  • 物质的基本概念

    • 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各物质保持原有性质。
      • 举例:空气、溶液、合金、石油。
      • 特点: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熔沸点。
    • 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
      •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金属单质:Mg, Fe, Cu (由原子构成)
        • 非金属单质:C, S, P, O₂, N₂ (O₂, N₂由分子构成;C由原子构成)
      •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氧化物:H₂O, CO₂, Fe₂O₃
        • 酸:HCl, H₂SO₄
        • 碱:NaOH, Ca(OH)₂
        • 盐:NaCl, CaCO₃
    •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地壳中含量前四位:O, Si, Al, Fe
      • 人体中含量前四位:O, C, H, N
      • 元素符号:国际统一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 微观粒子

    • 原子
      • 定义: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结构: 原子核 (质子 + 中子) + 核外电子
      • 关系: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
        •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 原子结构示意图: 圆圈表示原子核,弧线表示电子层,数字表示该层电子数。
    • 分子
      •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 特点: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隔。
      • 由什么构成: 分子由原子构成。
    • 离子
      • 定义: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形成: 原子得/失电子 → 阴/阳离子
      • 分类:
        • 阳离子:带正电 (如 Na⁺, Ca²⁺, NH₄⁺)
        • 阴离子:带负电 (如 Cl⁻, SO₄²⁻, OH⁻)
      • 由什么构成: 离子化合物 (如 NaCl) 由阴阳离子构成。
  • 物质的分类与构成

    • 金属单质: 由原子直接构成。
    • 稀有气体单质: 由原子直接构成 (He, Ne等)。
    • 大多数非金属固体单质: 由原子直接构成 (C, Si, S, P)。
    • 非金属气体单质: 由分子构成 (O₂, H₂, Cl₂, N₂)。
    • 化合物:
      • 共价化合物: 由分子构成 (如 H₂O, CO₂)。
      • 离子化合物: 由阴阳离子构成 (如 NaCl, CaCl₂)。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的核心)

  • 基本概念

    • 定义: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 特征: 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 本质: 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
  • 质量守恒定律

    •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微观解释: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 “五个不变”: 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元素种类、物质总质量。
    • “两个一定改变”: 分子种类、物质种类。
    • “一个可能改变”: 分子数目。
  •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 化合反应: A + B + ... → AB (多变一)

      举例:2Mg + O₂ --(点燃)--> 2MgO

    • 分解反应: AB → A + B + ... (一变多)

      举例:2H₂O --(通电)--> 2H₂↑ + O₂↑

    • 置换反应: A + BC → AC + B (单质+化合物→新单质+新化合物)
      • 举例:Fe + CuSO₄ → FeSO₄ + Cu
      • 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 排在H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
        • 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 复分解反应: AB + CD → AD + CB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
      • 发生条件: 生成物中有 沉淀气体 中至少一种。
      • 举例:HCl + NaOH → NaCl + H₂O
      • 常见沉淀: BaSO₄, AgCl, CaCO₃, BaCO₃, Mg(OH)₂, Al(OH)₃ 等。
  • 化学方程式

    • 定义: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 意义:
      • 宏观:表示什么物质参加了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 微观: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粒子个数比。
      • 量: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质量比。
    • 书写原则:
      • 客观事实: 不能臆造不存在的物质或反应。
      • 质量守恒: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配平。
    • 书写步骤: 写 → 配 → 注 → 等
      • 写:正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 配: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反应前后各原子数目相等。
      • 注:注明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催化剂)和生成物状态(气体↑,沉淀↓)。
      • 等:将短线改为等号。
  • 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阶段初步认识)

    • 特征: 物质得到氧或失去氧。
    • 氧化剂: 提供氧的物质,具有氧化性,被还原。
    • 还原剂: 夺取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 举例:H₂ + CuO --(加热)--> Cu + H₂O

      H₂是还原剂,CuO是氧化剂。


身边的化学物质 (化学的应用)

  • 空气

    • 成分 (按体积分数):
      • N₂: ~78% (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 O₂: ~21% (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 稀有气体: ~0.94% (He, Ne等,作保护气、电光源)
      • CO₂: ~0.03% (参与光合作用,温室效应)
      •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 氧气 (O₂)
      •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 比较活泼,具有 氧化性,是常见的 氧化剂
        • 与非金属反应:C + O₂ --(点燃)--> CO₂ (发出白光)
        • 与金属反应:3Fe + 2O₂ --(点燃)--> Fe₃O₄ (火星四射)
        • 与化合物反应:CH₄ + 2O₂ --(点燃)--> CO₂ + 2H₂O
      • 实验室制法:
        • 原理:2H₂O₂ --(MnO₂)--> 2H₂O + O₂↑ (或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
        • 装置:固固加热型 / 固液不加热型
        • 收集:排水法 (不易溶) 或 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
        •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木条复燃。
        • 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
    • 二氧化碳 (CO₂)
      •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固体叫“干冰”。
      • 化学性质:
        •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 与水反应:CO₂ + H₂O → H₂CO₃ (碳酸)
        • 与碱反应:CO₂ + Ca(OH)₂ → CaCO₃↓ + H₂O (检验CO₂)
      • 实验室制法:
        • 原理:CaCO₃ + 2HCl → CaCl₂ + H₂O + CO₂↑
        •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 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 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 水 (H₂O)

    • 组成: 电解水:2H₂O --(通电)--> 2H₂↑ + O₂↑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 硬水与软水:
      • 硬水: 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 软水: 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 鉴别: 加入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
      • 硬水软化: 煮沸 (生活中) 或 蒸馏 (实验室)。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碳单质:
      • 金刚石: 硬度最大,作钻头、玻璃刀。
      • 石墨: 质软,有滑腻感,作电极、铅笔芯。
      • C₆₀: “足球烯”。
      • 化学性质:
        • 常温下稳定。
        • 可燃性:C + O₂ --(充足)--> CO₂ (2C + O₂ --(不足)--> 2CO)
        • 还原性:C + 2CuO --(高温)--> 2Cu + CO₂↑
    • 一氧化碳:
      •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有毒,难溶于水。
      • 化学性质:
        • 可燃性:2CO + O₂ --(点燃)--> 2CO₂ (蓝色火焰)
        • 还原性:3CO + Fe₂O₃ --(高温)--> 2Fe + 3CO₂
        • 毒性: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
    • 二氧化碳: (见空气部分)
  • 金属与金属材料

    • 金属的物理性质: 有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 合金: 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举例:生铁、钢 (铁的合金);黄铜 (铜锌合金)。

    • 金属的化学性质:
      • 与氧气反应:4Al + 3O₂ --> 2Al₂O₃ (致密氧化膜,耐腐蚀)
      • 与酸反应:Zn + H₂SO₄ → ZnSO₄ + H₂↑ (H前金属)
      • 与盐溶液反应:Fe + CuSO₄ → FeSO₄ + Cu (活动性顺序)
    • 金属活动性顺序: (见置换反应部分)
    • 金属资源保护:
      • 防腐蚀 (涂油、刷漆、电镀、制成合金)。
      • 回收利用。
      • 防止金属锈蚀。
  • 酸、碱、盐

    • 酸:
      • 定义: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
      • 常见酸: 盐酸(HCl)、硫酸(H₂SO₄)、硝酸(HNO₃)。
      • 酸的通性:
        1.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2. 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 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5. 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 碱:
      • 定义: 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 常见碱: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
      • 碱的通性:
        1.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2.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 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4. 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 盐:
      • 定义: 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 常见盐: 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铜。
      • 化学性质: (具有酸的通性、碱的通性、复分解反应等)
    • 中和反应:
      • 定义: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 应用: 调节土壤酸碱性、处理工业废水、医药等。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的价值)

  • 燃料与燃烧

    • 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 (主要成分是甲烷CH₄)。
    • 燃烧条件: ① 可燃物 ② 氧气(或空气) ③ 达到着火点 (三者缺一不可)。
    • 灭火原理: ① 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破坏任意一个条件即可)。
  • 化学与生活

    • 营养素: 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
    • 有机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 “白色污染”: 难降解的塑料垃圾。
      • 防治: 减少使用、重复使用、使用可降解塑料、回收利用。
  • 化学与环境

    • 空气污染: SO₂、NO₂、CO、粉尘等。
    • 水污染: 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
    • 酸雨: pH < 5.6的雨水,主要由SO₂、NO₂引起。

学习建议

  1. 抓主线,建网络: 这份思维导图就是主线,学习时,不断将新知识填充到对应的分支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2. 重理解,记本质: 不要死记硬背,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原子三不变”,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为了遵守质量守恒。
  3. 勤实验,多总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亲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能极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练规范,会表达: 尤其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结论的推断等,一定要用规范的科学术语。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能帮助你系统地梳理和掌握初中化学知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