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反思维稳新策频出,效果几何?

“反思维稳”这个说法本身并不构成一个标准术语,但它可以理解为对传统“维稳”(维护稳定)模式的反思、批判或替代方案,在中国语境下,“维稳”通常指政府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以及应对群体性事件等。

反思维稳新策频出,效果几何?-图1

“反思维稳”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对传统“维稳”模式的批判性反思

这是“反思维稳”最常见的解读,它质疑传统“维稳”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目标异化: 批评“维稳”的目标从“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异化为“不出事、压住事”,将民众的合理诉求视为不稳定因素,导致“为维稳而维稳”。
  • 手段失当: 批评在实践中过度使用强制力、资源投入巨大(如“花钱买稳定”),而忽视了对问题根源的解决,这可能导致:
    • 治标不治本: 矛盾被暂时压制,但并未消除,反而可能不断积累,在未来以更大的形式爆发。
    • 权力滥用: 可能出现侵犯公民权利、程序不公、信息不透明等问题。
    • 社会撕裂: 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被削弱,对立情绪加剧。
  • 成本高昂: 维稳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消耗了巨大的行政、财政和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本可用于改善民生。
  • 压制社会活力: 过度的维稳可能压制正常的社会监督、公民表达和基层自治,导致社会缺乏活力和韧性。

提出“反思维稳”的替代方案或新思路

基于对传统维稳的批判,“反思维稳”的核心在于探索更有效、更可持续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方式,其核心思想是:稳定不是“压”出来的,而是“建”出来的;不是“堵”出来的,而是“疏”出来的。

具体思路包括:

  • 从“管控”到“治理”:
    • 源头治理: 更加注重解决导致社会矛盾的深层次问题,如贫富差距、司法不公、环境污染、社会保障不足等,通过发展经济、完善法治、促进公平,从根本上减少不稳定因素。
    • 多元共治: 改变政府单方面维稳的模式,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形成合力,通过社区调解、行业协商等方式化解矛盾。
  •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社会矛盾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
    • 畅通利益表达渠道: 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沟通和反馈机制,如信访制度改革、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网络问政等,让民众的诉求有处可说、有理可循。
  • 从“刚性维稳”到“柔性维稳”:
    • 法治化路径: 强调所有维稳行为都必须在法治框架内进行,依法办事,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用法律手段解决纠纷,而不是用行政命令或暴力。
    • 运用协商和调解: 在处理社会矛盾时,更多采用对话、协商、调解等柔性方式,以理服人,化解对立情绪。
  • 从“维稳”到“创稳”:
    • 激发社会活力: 一个充满活力、公平正义的社会本身就是最稳定的,通过鼓励创新、保障自由、促进社会流动,可以增强社会的“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 构建社会信任: 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这是抵御风险的“压舱石”。

“反思维稳”并非是反对稳定本身,而是反对那种低效、高成本、不可持续且可能损害社会长远利益的维稳模式,它倡导一种更先进、更智慧的社会治理理念:

  • 核心理念: 稳定是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发展的前提,通过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来获得稳定。
  • 工作重心: 从“灭火”转向“防火”,从“事后处置”转向“源头治理”。
  • 最终目标: 建设一个权利有保障、利益有表达、矛盾有化解、社会有活力的“善治”社会,从而实现真正的、长久的、高质量的稳定。

这种思维转变,是现代社会治理走向成熟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