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高一必修一历史思维导图2025最新版怎么用?

这份导图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核心脉络,涵盖了从夏商周到明清时期的主要制度演变,帮助你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高一必修一历史思维导图2025最新版怎么用?-图1


高一历史必修一核心主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心主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

  • 总览:贵族政治(血缘、世袭)走向官僚政治(才能、任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两条主线:
    1. 中央与地方关系: 地方权力不断被收归中央,中央集权日益巩固。
    2. 君权与相权关系: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直至废除。

第一单元: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1 王位世袭制

    • 取代对象: 禅让制
    • 核心特征: “家天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 开始标志: 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夏朝)。
    • 影响: 是国家诞生的标志之一,也是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
  • 2 分封制

    • 目的: 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 对象: 王室、功臣、先代贵族。
      • 权利: 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设官、建兵、征税)。
      • 义务: 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 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崩溃。
  • 3 宗法制

    • 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
    • 关系: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政治表现与内核)。
    • 作用:
      • 政治上: 确立了贵族的世袭特权,防止内部纷争。
      • 社会上: 形成了“尊祖敬宗”、“家国同构”的浓厚观念,深刻影响后世。
    • 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但后期也导致了严重的地方割据。

第二单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1 背景:

    • 经济: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 政治: 分封制崩溃,诸侯国争霸,社会动荡。
    • 思想: 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韩非子)。
  • 2 建立:秦朝统一(公元前221年)

    • 皇帝制度:
      • 创立者: 秦始皇嬴政。
      • 核心特征: “皇帝”称号,至高无上(“家天下”)、皇权独尊(“朕”)、皇位世袭。
    •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 三公:
        • 丞相: 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行政权)。
        • 太尉: 管理全国军队(军权)。
        • 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百官(监察权)。
      • 九卿: 分工处理具体事务,受三公领导。
      • 特点: 互相牵制,最终集权于皇帝。
  • 3 地方制度:郡县制

    • 目的: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郡、县: 地方行政区划。
      • 长官: 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 意义:
      • 积极: 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管辖,是中央集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 深远: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 4 影响:

    • 积极: 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 消极: 形成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易产生暴政和腐败。

第三单元: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1 中央制度演变:

    • 汉代:
      • 中外朝制度: 皇帝身边亲信(内朝)逐渐架空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君权加强。
      • 尚书台: 逐渐成为决策核心,相权被分割。
    • 魏晋南北朝: 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开始形成,分散相权。
    • 隋唐:
      • 三省六部制:
        • 中书省: 起草诏令(决策)。
        • 门下省: 审核驳议(审议)。
        • 尚书省: 负责执行(行政),下设六部。
        • 意义: 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监督,分散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央官制的成熟。
    • 宋代:
      • 二府三司:
        • 二府: 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
        • 三司: 度支、户部、盐铁(财政)。
      • 目的: 分割相权(行政、军权、财权),加强皇权。
    • 元朝:
      •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
      • 特点: 实行一省制,相权反弹;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 2 地方制度演变:

    • 汉代:
      • 郡国并行制: 导致王国问题(七国之乱)。
      • 解决: 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力量。
    • 唐代:
      • 道、州、县: 道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实体。
    • 宋代:
      • 路、州、县: 各路设转运使、提刑使、安抚使等,分掌财、法、军,相互牵制。
    • 元代:
      • 行省制度: 中国省制的开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第四单元: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1 明朝:

    • 废丞相,权分六部:
      • 标志: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 影响: 皇权达到新的高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 设立内阁:
      • 性质: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票拟权”)。
      • 权力演变: 内阁首辅(如张居正)权力一度很大,但最终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
  • 2 清朝:

    • 设立军机处(雍正帝):
      • 目的: 处理西北军务,后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核心。
      • 特点: 简便、高效、保密(“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 影响: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架空。
    • 设立密折奏事制度:
      • 作用: 加强了皇帝对地方官员的直接控制,信息渠道更加畅通。

总结与对比

朝代 中央制度 地方制度 君主专制特点
夏商周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 贵族政治(血缘政治)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至元 三省六部制(成熟)、二府三司 郡国并行→州县→路州县→行省制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割
明清 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 行省制(继承)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如何使用这份导图:

  1. 理解核心概念: 每个节点都是一个核心概念,务必理解其定义、目的、内容和影响。
  2. 理清发展脉络: 沿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两条主线,看制度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
  3. 关注对比分析: 将不同朝代的制度进行对比,理解其继承、发展和创新之处。
  4. 填充细节: 在每个节点下,你可以进一步填充具体的史实、人物、事件等,让导图更加丰满。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梳理和掌握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核心内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