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作为苏南教育重镇,近年来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色,基础教育均衡化成效显著,通过集团化办学和师资流动机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率达100%,2022年新增省优质幼儿园15所,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建成7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12个省级现代化专业群,推行"双元制"培养模式,校企共建产业学院23个,高等教育聚焦创新驱动,常州大学等高校近三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超200项,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成果转化率达65%,地方特色凸显"职普融通"体系,中职学生通过"对口单招"升入本科比例连续五年超20%,形成从技能培训到应用型本科的贯通培养路径,当前正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2023年投入3.6亿元升级信息化设施,着力构建产教城融合的现代教育生态。

常州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一直以来在教育领域表现突出,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常州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以下从多个维度探讨常州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
常州的基础教育在江苏省内享有较高声誉,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化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常州通过集团化办学、师资流动等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有效缓解了“择校热”问题。
小学与初中教育
常州市区的小学和初中普遍注重综合素质培养,许多学校开设了特色课程,如STEM教育、艺术特长班等,局前街小学、常州市实验小学等老牌名校在课程创新方面表现突出,而北郊初级中学、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等初中则在升学率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表现优异。
高中教育
常州的高中教育竞争激烈,但整体水平较高,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常州市第一中学等学校在高考中表现稳定,每年均有大量学生进入985、211高校,部分高中如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前黄高级中学等,在学科竞赛和自主招生方面也有亮眼表现。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典范
常州是江苏省职业教育的高地,拥有多所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紧密结合本地产业需求,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些学校与本地企业如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今创集团等建立了深度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
中职教育
常州的中职学校如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在餐饮管理、现代物流、汽车维修等专业上具有优势,许多学生尚未毕业就被企业提前预订。
高等教育:稳步提升的学术影响力
常州的高等教育虽然规模不及南京、苏州,但近年来发展迅速,部分高校在特定学科领域已具备较强竞争力。
本科院校

常州大学是常州唯一的综合性本科院校,以石油化工、材料科学为特色,部分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江苏理工学院则以师范教育和工程技术见长,为本地培养了大量中小学教师和工程师。
新兴高校与合作办学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在水利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优势,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的设立,进一步提升了常州在航空航天人才培养方面的地位,常州还与国外高校合作,如西交利物浦大学(常州研究院),推动国际化教育发展。
教育政策与未来趋势
常州市政府近年来推出多项政策支持教育发展,包括:
- “双减”政策落实:严格控制课外培训,推动学校课后服务多样化,减轻学生负担。
- 智慧教育建设:部分学校试点“智慧课堂”,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优化教学管理。
- 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提升师资水平。
常州教育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
- 进一步均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校际差距。
- 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为本地制造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 推动高等教育特色化,培育更多优势学科,提升科研转化能力。
常州教育在均衡发展、产教融合等方面表现突出,但仍需在高端人才培养、国际影响力提升等方面继续努力,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常州的教育资源能够满足多样化需求,无论是追求学术深造还是职业技能发展,都有合适的选择。